• 綠色田野迸發金色希望——河南鄭州鄉村游促進鄉村振興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1-20





      靠近大城市,如何謀發展?瞄準城里人“鄉愁”需求的鄉村旅游是融合三產、連通城鄉的突破口。近年來,鄭州市結合脫貧攻堅,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游”,鄉村美了,農民富了,年輕人回鄉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更足了。


      鄉村旅游業態多樣 因地制宜謀發展


      引入企業開發沒幾年,距鄭州市區約50公里的中牟縣雁鳴湖鎮雁鳴蟹島就成為鄭州市民周末出游的“新寵”。


      “游客數量逐年遞增,2017年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收入約1000萬元。”雁鳴蟹島負責人冉珂說。目前,雁鳴湖鎮成規模經營的休閑景區就有6家。


      雁鳴湖鎮韓寨村黨支部書記韓小順舉出幾條村民掙錢的門路:“流轉土地,到景區打工,搞農家樂,辦休閑農業,不僅青壯勞力有活干,老人婦女守在家門口也能賺錢。”如今,韓寨村已整體搬入新建社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自2016年起,鄭州傳統工業強鎮鞏義市竹林鎮也在鄉村旅游上大做文章。“鎮里的年輕人不缺就業機會,但要為老弱人群創造就業崗位,以家庭為單位增加收入。”竹林鎮黨委副書記閆龍濤說,竹林鎮依托長壽山景區,打造紅葉文化節等旅游品牌,解決了近千人的就業問題。


      目前,鄭州市周邊鄉村旅游業態齊全,具備了田園觀光、休閑度假、自然生態游覽和民俗文化感知體驗等多種功能。


      旅游與扶貧結合 惠民與富民雙贏


      在鄭州下轄的新密市尖山風景區,盤山公路兩側的農家院沿路排開。2016年前,尖山風景區管委會下轄的12個村中有8個省級貧困村,脫貧是11000余名山區百姓的強烈渴望。


      經過近7年的旅游開發,山上修通了80多公里的旅游環道,容納500戶村民的3個社區建了起來,自然景觀、伏羲文化、特色民宿等變為百姓的“聚寶盆”。


      據統計,僅農家院就由2012年的20余家增加到2017年的230余家,旅游帶動就業4000余人。


      受益于尖山風景區伏羲大峽谷的開發,鐘溝村于2016年摘掉省級貧困村的帽子。鐘溝村黨支部書記王長有說:“村里有6戶農家院,每年凈利潤在20萬元左右,婦女在景區打工一年能掙兩萬多塊錢,擺個小攤位賣土特產,一家人一年也能到手3萬塊錢。”


      尖山風景區管委會黨委書記劉紅建說:“以前尖山人都往外遷,現在外遷的人開始回流,近幾年已有近2000名外遷人員重新回到山里。”


      2017年,尖山風景區接待游客50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過4億元,建檔立卡貧困戶由2014年的774戶減少為40戶。


      旅游引智 環境化人 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距鄭州不到100公里的登封市徐莊鎮曾是工業重鎮,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因素制約當地發展。土生土長的徐莊鎮人劉洋抓住當地產業轉型的契機在大熊山發展旅游。


      “以前很多老板賺錢后就到外地定居,留給老百姓一個‘爛攤子’,而鄉村旅游能把人拉回來,人回來了,才能把家鄉建設好。”劉洋說。


      柳泉村位于徐莊鎮大熊山山腰處,駐村第一書記朱文說:“景區的作用就是以點帶面,吃、住、行、游、購、娛,一顆子盤活一盤棋,旅游是服務業,客觀上還為鄉村發展培養了人才。”


      鄭州市二七區櫻桃溝景區本以盛產櫻桃聞名,后將創意鄉村作為發展方向,2015年成為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僅靠櫻桃采摘,淡季時沿路的商鋪幾乎全都要關門。”櫻桃溝景區管委會主任齊新華說,“窮則思變,背靠鄭州,市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是我們的發展方向。”


      目前,通過引智慧、引資本,近70家文創工作室在櫻桃溝落地,櫻桃溝人計劃將家鄉打造成一個集藝術創作、文化推廣、成果轉化、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創意鄉村。


      齊新華說:“通過旅游升級帶動當地群眾轉變思想,培養新技能,村民的素質提高了,自己就能造血,這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記者 韓朝陽)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