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畜牧業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了由分散飼養到規模化養殖,由傳統粗放經營向質量、效益、現代化經營轉變,由種植業主導型向畜牧業主導型轉變。畜牧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實現了畜牧業發展的新跨越。
調整產業結構 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生產經營自主權的擴大,農民從事畜牧養殖的積極性大大提高。1983年后,臨河提出發展農牧型經濟,大力提倡、鼓勵農民發展養殖業,一批養牛、養羊、養豬、養雞專業戶出現,畜牧業生產迅速發展。到1989年,臨河牲畜總數突破100萬頭(只)大關,總產值3513.6萬元,占農業總收入的11.7%。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臨河合理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種、養、加結合,促進產、供、銷良性循環,使各項生產指標有較大幅度增長。到1999年末,牲畜存欄119.5萬頭(只),畜牧業總產值3.6億元,較1998年增長8%,占農業總產值的22%。
2000年以后,臨河畜牧業在推進產業化進程中以推廣秸稈養羊和瘦肉型豬飼料技術為支撐,圍繞“主攻羊、突破牛、穩定豬”發展思路,通過市場調節、政府引導、項目推動,使全區肉羊、奶牛、生豬養殖向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畜牧業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到2017年年末,臨河的肉羊規模化養殖場4471個,其中自治區級以上養殖示范場17個,肉羊飼養量達到545萬只,規模化養殖比重達85%,農民人均純收入15741元,農民人均來自畜牧業的純收入達598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8%。
夯實安全基礎 安全保障體系穩步推進
40年的發展,臨河畜牧業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在病害防治上,20世紀90年代主要采取防、檢、消、治相結合的防病滅病措施,分春秋兩季開展防疫大會戰,并逐步推行“行政、技術、農戶”三位一體的防疫承包責任制,實行“統一任務、統一標準、統一時間、統一經費、統一檢查驗收”的五統一防疫標準。同時加強獸醫衛生執法力度。
2000年以后,受全球“五號病”困擾,臨河不僅集中開展好春、秋兩次防疫大會戰,還以可追溯體系建設為重點,以畜禽強制免疫為基礎,全面加強動物“安全工程”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大畜產品安全執法力度,促進臨河養殖業向更加規范、有序的方向發展。2008年,全區啟動動物可追溯體系建設,為免疫動物佩戴二維碼耳標,納入全國畜禽監測網絡系統。2015年,各鄉鎮、農場以村組織成立了由鎮村組三級干部、助防員、防疫員參加的防疫工作隊,以村、逐戶、按畜具體實施各項動物防疫工作。目前,全區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豬瘟、藍耳病、布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達到100%;重大動物疫病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免疫耳標佩戴達到100%。
在產品檢疫方式上,1996年起從以前的“分散屠宰,市場檢疫”轉變為“定點屠宰,到點檢疫”,屠宰行業開啟規范化管理。2012年,建成全市首家3G視頻網絡遠程監控系統,對全區定點屠宰點動物及動物產品的生產、加工、儲藏等各環節進行全程跟蹤與動態監控,實現了過程監管、風險控制、可追溯管理的體制,極大提升了肉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科技水平。2014年臨河區11個鄉鎮、農場成立動物衛生監督分所以后,全面開展實施產地檢疫,設立報檢點,建立區、鄉、村動物檢疫網絡,全區范圍內全面落實動物產地檢疫報檢制度。
加快飼草料建設 全力做好動物營養工程
在飼草料體系建設上,20世紀90年代,人工種草面積的增加帶動草粉加工點增加,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不斷加強,大中小型配合飼料加工廠出現。到2000年,臨河區有20萬畝玉米秸稈用于制作青貯飼料,青貯總量達到60多萬噸。
進入21世紀,全區大力推廣青貯專用玉米、飼用甜菜、紫花苜蓿等高產飼草品種,特別是青貯專用玉米和飼用甜菜,全面開展飼草料青貯、秸稈加工轉化工作。1991—2016年的25年間,通過政府、部門和科技人員不懈努力,臨河所有可以青貯的農、副產品全部實現青貯轉化,過腹還田。目前,在飼草料種植、收貯上全部實現了機械化,玉米秸稈青貯技術、全珠玉米青貯技術普及率100%,高質量飼草大面積種植。
在飼養方式上,由改革開放前傳統的“有啥喂啥”發展到現在90%以上使用畜禽配合飼草料,由一家一戶、簡易圈舍分散飼養、自養自食的飼養形式發展到目前以專業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為重點,實現標準化棚圈分群飼養,養殖配套完善、配合飼草料飼喂,畜、草、圈、窖池、機具五配套,走抓典型、擴規模、促效益的養殖之路。
如今,由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飼養到規模化、園區化、專業化、標準化、企業化方向的發展,畜牧業已成為臨河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和農業轉型升級的支柱產業。未來,臨河將深入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打造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發展思路,以畜牧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著力打響綠色、特色牌,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突出抓好養殖基地、融資平臺、產業鏈條、科技服務和市場營銷五大體系建設,把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性舉措,用現代科學技術助推肉羊養殖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畜牧業,奮力推進畜牧業生產轉型升級,實現畜牧業發展的新跨越。(記者 劉宏 通訊員 苑霞 趙海珍)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