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打農藥,手機App指導稻田精細化管理,真空包裝大米入駐電商超市,參加“雙十一”購物節……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右中旗”),一場“數字農場”的探索實踐,正讓草原農戶擺脫“看天種地”的傳統耕種模式。
科右中旗地處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區。當地自然環境優越,霍林河蜿蜒流過,溫差大、病蟲害少,是興安盟大米的主產區。但多年來,當地沿用傳統、分散的小農種植方式,農戶只夠解決溫飽,貧困問題長期存在。
去年以來,科右中旗結合產業特色,大力發展電商扶貧。阿里巴巴助農團隊在當地打造出全國首個“數字農場”,并通過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提升農戶的種糧效益,讓致富大米在草原上落地生根。
在興安盟大米標準示范基地,記者看到,萬畝稻田一眼望不到邊,每塊水田里都放置著高低不等的電子樁柱,無人機在空中嗡嗡地飛旋。
這正是“數字農場”的奧妙。這些電子傳感設備會將農田里的風、光、水分信息實時收集,農民在手機上裝一個客戶端,就能接收到自家地塊里的相關數據。
農作物缺什么肥?有什么病蟲害?什么時候灌溉?有了“數字農場”,農民種地不再只依靠傳統經驗,而是通過數字技術實現高度精準化,讓大米口感達到最佳。
“科學種植,能省時省工,關鍵水稻品質好了,價格也賣得高了。”科右中旗杜爾基鎮雙金嘎查的農民王梅花笑著說。
村主任韓玉亭算了一筆賬,雙金嘎查有稻田1萬余畝,畝產1200斤左右,每斤大米多賣0.2元,全村老百姓能增收240萬元。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科右中旗“數字農場”正是推動“全鏈條數字化升級”的一種探索,嘗試從生產到銷售實現數字化全覆蓋。
二龍屯有機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是當地一家龍頭企業,“數字農場”的水稻會送到這里進行加工包裝。記者看到,公司車間采用全自動化生產線,飽滿的稻谷在傳送帶上跳動著,經過碾米機、色選機、拋光機等多道加工,最后倒入包裝,封口。
公司副總經理付雅玲介紹,為保證產品的安全和可追溯,每一道加工流程都安裝了數字化終端,對產品數據進行收集。“這批產品是什么品種?產自哪個地塊?檢測報告怎樣?掃描包裝袋上的二維碼,消費者就能一清二楚。”付雅玲說。
如今,“興安盟大米”已相繼入駐各大電商平臺,還通過網絡直播銷售。科右中旗工信局副局長卜延春介紹,截至目前,當地已累計線上銷售大米近2000噸,銷售額超1000萬元。
“數字農場帶領農民實現科學種植,互聯網則將當地的綠色有機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加快了全旗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卜延春認為,“數字農場”的探索實踐,開始讓農民告別“憑感覺、靠經驗、拼運氣”的傳統農業,逐漸走上一條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的現代農業道路。
轉自:中國金融信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