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包頭市稀土高新區搶抓機遇,高擎火炬大旗,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等優勢,著力強化“雙創”載體建設,以載體聚人、用載體興業,讓“雙創”載體成為深化改革的試驗田、科技創新的主陣地、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能。
“頂層設計”賦能撬動發展“新引擎”
借助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包頭市稀土高新區超前謀劃,立足長遠,早在1992年建區開始,科技創業孵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便雛形盡顯,并率先在自治區范圍內建成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為自治區科技孵化事業的發祥地,為今天的“雙創”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015年初,包頭市稀土高新區依托國家級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整合稀土大廈、總部園區、時代廣場等樓宇資源,建設特色產業孵化基地,并以內蒙古留創園、內蒙古軟件園、內蒙古大學科技園、內蒙古稀土專業孵化器等國家、自治區級孵化平臺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稀土新材料深加工基地為依托,擴大雙創“直徑”,構建起“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的全鏈條孵育體系,促進企業成長加速。
從占地面積1平方米的格子間,發展到擁有360平方米的辦公間,員工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50余人,短短6年間,高新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便孕育出像哈木格文化傳媒這樣的“雙創”企業代表。“在稀土高新區,我們不僅得到房租場地方面的優惠,還有創業指導、各類政策等專業扶持,讓我的創業夢從這里啟航,創業之路走得更順暢。”哈木格總經理葉飛說。目前,該企業品牌價值已超4億元,并成功將以牛羊肉為代表的綠色農畜產品、以蒙古音樂為代表的草原文化推廣到全國、推向世界。
包頭市稀土高新區結合自身特色,從服務品質、政策支持、“雙創”生態、平臺搭建、氛圍營造等多方面,全力推進“雙創”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高新區成功吸引“千人計劃”“萬人計劃”“草原英才”“鹿城英才”等各類人才116人,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團隊37支,海外歸國人員398名。
如今,稀土高新區已建成14萬平方米的高新技術孵化空間,累計孵化企業千余家,畢業企業400余家;形成聲名遠播的“創業街”,擁有眾創空間、金融超市、多能互補清潔能源綜合利用雙創基地、創COFFEE和包頭創谷孵化基地國家級眾創空間5家,匯德創業工場、創客工廠、萬達孵化器等自治區級眾創空間9家,成為內蒙古自治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服務體系最完善的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各類創業企業競相發展,在這里生根開花。
“五級支撐”護航打造“雙創”升級版
為有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營造以大眾創業帶動企業發展、以萬眾創新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良好態勢,稀土高新區積極打造政策、技術平臺、服務平臺、創業導師、模式創新“五級支撐”體系,讓“雙創”成為經濟行穩致遠的活力之源。
包頭市稀土高新區先后制定出臺《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科技創新20條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在載體建設、企業創新、高端人才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建立企業大數據應用服務云平臺、技術轉移轉化平臺、知識產權一站式服務平臺和一站式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四個中小企業“雙創”服務平臺,進一步推進高新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雙創”支撐載體的網絡運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建設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實行全新的運作機制、服務機制和管理機制,通過創業導師與企業的定期對接交流,為初創者答疑解惑。
政策、資金、平臺、技術、人才的合力助推,稀土高新區一批批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永磁伺服電機、稀土改性藍寶石、稀土氧化物涂層等產業化項目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填補了產業空白;希捷環保脫硝催化劑項目產品綜合效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昊明新電源鎳氫動力電池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超導磁共振、江馨微電機智能驅動電機等項目填補自治區產業空白……
目前,包頭市稀土高新區擁有企業研發中心7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7家,創新型試點企業79家,院士工作站9家,上市及“新三板”掛牌企業14家,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器19家,并逐步形成了依托產業用好用活人才的良好氛圍。入駐企業在高新區有了堅實的干事創業保障,各類高層次人才在這片創新創業的汪洋里“如魚得水”,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企業、人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正為地區發展輸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
轉自:包頭市人民政府辦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