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商務事業處在全省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促進消費、擴大出口和增加投資“三駕馬車”的主戰場,是山西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在改革開放中實現了一次次新跨躍。山西開發區建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國內貿易、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外經合作等各項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山西省委省政府及省商務廳歷屆領導,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抓住機遇,對山西省對外開放和商務發展做出了一個個重大的決策。改革開放40年來,山西勇立潮頭,不斷打造開放“新高地”,不斷樹立改革“新地標”,不斷厚植發展“新沃土”,演繹一個又一個“春天的故事”。
開發區成為全省對外開放新高地
山西開發區是改革開放的新產物,在改革開放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1991年成立第一個省級開發區,截至2018年5月,全省已成立省級以上開發區41個,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全省擴大對外開放的新高地,高新技術和高精尖人才的聚集地,對全省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大地示范帶動作用。其中,工業類或以工業為主導的綜合類開發區37家,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區3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1家。從11個市分布看,其中運城市7家,晉中市6家,呂梁市、長治市各5家,太原市4家,朔州市、臨汾市各3家,大同市、忻州市、陽泉市,晉城市各2家。
2017年以來,山西省商務廳為全省開發區的業務主管部門,山西省開發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商務廳。為促進全省開發區的持續快速發展,山西省對各開發區實行加強管理、簡政放權,擴大開放、優化環境、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不斷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服務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完善開發區統計制度;堅持示范帶動,創優發展環境;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擴大對外開放,出臺各項政策。在一系列有力舉措重拳出擊下,山西省開發區的機構設置更趨合理、行政管理更加高效、基礎建設日趨完善、經濟發展效益更高、產業結構更加合理。開發區積極改造傳統產業、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長為全省重要的新興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了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型材料、食品加工和現代服務業六大主導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抓住國家賦予山西轉型發展先行先試的歷史機遇,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一體化、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確定了“東融南承西聯北拓”的開放發展戰略,拉開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大幕。設立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開展優化營商環境“1+9”專項行動,唱響“人說山西好環境”,隨著政治生態由“亂”轉“治”、發展由“疲”轉“興”,山西開發區的對外開放正展開全新畫卷,開發區成為了全省轉型綜改的主戰場、新興產業的集聚區、先行先試的試驗田、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創新驅動的主引擎、綠色發展的先行區。
國內貿易在搞活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內貿易是民生工程建設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國內貿易發展不斷調整結構、減少流通環節,產品更加豐富、質量不斷提高,貨暢其流,物盡其用,市場繁榮,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不斷得到更高更好地保障。山西國內貿易取得新發展,山西品牌中華行、絲路行、網上行成為全國推廣開展的創新工作,覆蓋城鄉的內貿流通網絡更加健全,流通的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市場秩序和環境得到了有力改善,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對釋放消費潛力、提振消費信心、促進消費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提高。2017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918.1億元。實體零售創新轉型卓有成效,太原城市共同配送體系已初步建成,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建設順利推進。
二是“山西品牌中華行、絲路行、網上行”引領全國。山西品牌行系列活動,進一步堅定了全省企業的開放經營理念,增強了企業“走出去”的信心,發展了境內外營銷網絡,培育壯大了山西品牌,傳播了山西聲音,重塑了政府服務經濟、企業謀求發展、投資環境改善的山西新形象。
三是電子商務助推轉型升級,呈現山西特色。網絡零售強勁增長,根據大數據監測分析,2017年全省網絡零售額178.2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據阿里巴巴提供數據顯示,全國排名第六,中部第二。電子商務進農村受到商務部的肯定,43個縣(36個國家級貧困縣)被確定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四是加快發展生活服務業。舉辦“晉人晉菜晉味道”、“山西美食走進聯合國”、世界面食大會等活動,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山西面食影響力向全球擴張,扶持跨區域經營的餐飲品牌連鎖示范企業。引導家庭服務企業更新發展理念、創新服務模式,走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的發展道路,培育了“天鎮保姆”“呂梁山護工”“紅馬甲”“貝親月嫂”“櫻子家政”“格瑞特”“愛心家政”等一批運作規范、連鎖化經營的品牌家政服務企業。
五是城鄉流通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市場重點推進農村物流配送中心、鄉鎮商貿中心和農家店信息化建設,培育了120個農村物流配送中心,夯實了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形成了農產品加工生產、冷鏈物流、倉儲配送和信息服務等功能較為完善的農產品流通網絡。
六是會展經濟開創新局面。山西先后舉辦了能源博覽會、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等一系列重要展會,并逐步成為相關領域全國性的品牌展會,在全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17年以來,山西省共舉辦會展活動141場,其中展覽134場,展覽面積105.2萬平方米。
七是消費環境明顯改善。商務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雙打工作成效顯著,酒類市場、成品油市場、報廢汽車回收拆解等專項整治持續深入。商務誠信體系建設全面啟動。太原、晉中兩市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圓滿完成,全省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順利運行。
對外貿易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山西進出口貿易在改革開放中從無到有,在市場競爭和體制機制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積極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多元化市場基本形成,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拳頭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據半壁江山,進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對促進山西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013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進出口貿易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
一是外貿實現又好又快增長。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2016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2017年達到1162億元,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占比分別達到64.6%和55.1%。手機出口占比達到54%,是全省第一大出口產品,農產品、化肥、醫藥品、紡織品、工程機械零件、汽車零配件、鐵路設備等產品出口也均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態勢。
二是外貿主體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實施了外貿“231”主體工程、“兩轉一包”工程、縣域外貿主體建設工程,全省對外貿易備案登記企業7604家,有進出口實績企業1309家,2017年消滅外貿空白縣4個,建成,3個國家級和42個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三是貿易市場進一步擴展。改革了境外展會管理體制,實施了“千企百展”行動計劃,建立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境外投資、經營營銷網點280個。與山西省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地區)達到180個,占全球239個國家(地區)的75.3%。對新興市場進出口占比達到23.86%,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占比達到20.78%。
四是外貿發展動力進一步轉換。積極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出臺了優惠政策,推動加工貿易,實現創新發展,富士康手機區外保稅維修業務、新增主板模組項目先后獲批,是全省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實施跨境電子商務“113工程”,太原市成功獲批全國跨境電子商務試點;確定了首批外貿綜合服務試點企業。實行積極的進口促進政策,鼓勵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武宿綜合保稅區進口商品體驗展示中心建設建成,并作為跨境電商線下體驗平臺,大同肉類進口口岸、太原機場進口水果口岸成功獲批。
利用外資水平實現新提高
改革開放中利用外資是發展經濟的重要方式。山西直接利用外資是從零起步不斷發展擴大,招商引資和管理外資水平不斷提高,山西的平朔露天煤礦、引黃工程、富士康等重大建設工程,都是利用外資的成功范例,對促進山西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2001年,中國加入WTO,全省招商引資再掀高潮,直接利用外資進入高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截止到2018年6月底,山西省實際利用外資共計294億美元。
2003年,特別是富士康公司投資山西以來迅速發展壯大,到2017年進出口額已躍居全省第一位,對山西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7年,在國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太原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成為山西省對外開放的一張名片。山西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升,對促進全省經濟的轉型發展和科學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3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招商引資成果豐碩。2013年至2017年,全省招商引資落地項目達到5826個,累計到位資金1.57萬億元。2016年以來,全省更加重視招商引資項目質量和效益的提升,2017年,全省招商引資共簽約項目2433個,總投資金額1.87萬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萬億元的187%。累計到位資金4938.3億元,完成年度資金到位目標任務3333億元的148.2%。新簽項目當年開工項目個數1273個,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率為52.3%。簽約項目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占比明顯提升,從2013年的32.7%提高到2017年的38%。大力推動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改革,出臺了《關于改革和創新招商引資工作的若干意見》,省級層面投資促進機構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啟動。
對外經濟合作不斷拓展新市場
改革開放中對外經濟合作是國家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對外經濟合作隨著對外開放事業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經過不斷拓展海外市場,經營規模逐步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斷提高,對山西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973年,山西省對外經濟合作工作機構成立。1975年正式成立山西省外經辦公室。1983年,山西省對外經濟貿易廳成立,實現了對外貿易與外經合作統一管理。
1980年,山西省對外經濟技術公司組建,并于1983年改名為中國山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成為山西省第一家從事承包勞務的公司。1996年,山西省相繼有10個單位被賦予承保勞務的對外經營權,使全省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取得很大進展。
1971年,山西省開始承擔國家對外援助項目,對外援助項目的建成和投產對受援國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擴大了山西省對外影響。1984年,山西省開始利用多雙邊援助,到1996年底,共接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人口基金、開發計劃署等援助的項目24個,主要用于工業、農業、文教、婦幼保健、公路、種植等領域。2008年,山西省接受外國政府援助項目共計31個,援助領域涉及農業、林業、環保、教育、工業、扶貧、養殖、煤氣清潔生產、城市綜合規劃等。這些項目實施改善了當地農業、教育、醫療衛生等狀況,推動了項目實施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86年,山西省開始到境外投資興辦非貿易性企業,2004年,山西實施“走出去”戰略,山西天利實業集團通過全國競標代表國家在毛里求斯承建的經濟貿易合作區,這是中國在非洲建設的八大園區之一。到2008年底,共興辦各種類型的境外非貿易性企業38家,分布在36個國家和地區,投資涉及機械加工、服裝、紡織、服務業、礦山、制版、制造業、制藥生物、物流、鑄造等領域,為山西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顯著成效。
2010年由山西省承建完成的國家援助項目——喀麥隆多功能體育館,已成為喀麥隆首都標志性建筑和中喀友誼的象征。
2013年以來,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山西被列為中蒙俄經濟走廊國內10個合作省份之一。出臺了《山西省參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施方案》,制定了《山西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三年(2017-2019年)滾動實施方案》,對未來3年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事項、重點項目、重要工作制定了時間表,明確了責任單位、完成時限及完成標準。積極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制定了全國省級層面首部國際產能合作規劃,出臺了山西省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實施方案,牽頭成立了晉企“走出去”戰略合作聯盟,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豐富的產能合作和對外投資對接活動,2012年以來累計實現對外直接投資19億美元,更加集中于實體經濟和高科技行業,2017年制造業對外投資增長了15%,科技服務業對外投資增長了3.4%。
山西省的改革開放是一個由點到面,由淺入深,逐步擴大不斷發展的過程。站在新時代歷史起點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挑戰與機遇并存,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共生。山西商務事業如日中天,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開放的新山西,正以前所未有的改革魄力和轉型發展活力向前邁進,正以更大的創新潛力和資源魅力吸引著全世界!
轉自: 中國貿易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