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千年厚禮,晉祠大米”為主題的晉祠大米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推進會在山西太原市晉源區舉行,來自山西大學、山西省農科院的專家學者,山西省市場監管局領導、太原市質監局主要領導,晉祠鎮種植戶等共計130余人出席活動,品評享譽三晉的晉祠大米,為制定晉祠大米地方標準提供更準確的數據指標。
(資料圖片 來源互聯網)
截至目前,晉源區王郭村、北大寺村、長巷村、花塔村等村相繼恢復種植晉祠大米,種植面積已達130多公頃。口感品質接近歷史的原汁原味,晉祠大米重獲“新生”。今秋,“晉祠大米”喜獲豐收,每公頃產量達9000公斤,再現昔日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山西小江南”農耕畫卷。
太原市質監局晉源區分局局長萬方表示,年內將完成晉祠大米地理標志產品地方標準的制定發布,2019年力爭完成晉祠大米地理標志產品國家有關部門的審核驗收,將晉祠大米打造成代表太原地域農耕文化的一張亮麗文化名片。
品評環節,10名專家從米粒的氣味、外觀、黏度、硬度、滋味等方面,以金龍魚3級精度新鮮大米為基準分標準,對產自赤橋村種植的“晉稻15號”、北大寺村種植的“稻花香8號”和王郭村種植的“稻花香2號”3個品種的優質新米,逐一品嘗記錄打分,并對晉祠大米進行準確畫像,描繪晉祠大米獨特的口感,為制定晉祠大米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地方標準建立基礎數據。山西省農科院教授王廣元表示,水源優質、土壤適宜、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條件,造就了晉祠大米優良的品質。
現場對參評大米進行3輪的品評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晉祠大米顆粒整齊,大而飽滿,質色透明,性軟而韌,味香而甜,泛青色,爽口有嚼頭。通過品評,與會專家深層挖掘晉祠大米的歷史文化內涵,開發晉祠大米文化符號,提升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擴大晉祠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推進晉祠大米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以及申報成功后的發展之路提供更廣闊的群眾基礎。
晉源區副區長杜俊霞表示,今年以來,晉源區依托農耕文化傳統和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特色觀光農業和都市現代農業,出臺并推行專項獎勵補貼政策,提高村民種稻收入,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全區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晉祠大米復興在即。
太原市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郭德魁表示,晉祠大米抓住市委市政府振興鄉村戰略、發展現代農業、建設魅力鄉村的戰略機遇,搭上了晉源區開發全域旅游戰略、打造太原城市會客廳的快車,一定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生機。
山西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李志強表示,晉祠大米山西省地方標準成功制定后,還要努力制定晉祠大米國家標準,形成以標準規范生產、以標志保證產品質量、以品牌促進銷售的良性機制,最終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同時應有長遠規劃,一方面重點扶持一些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記者 秦海峰)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