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長治市的山西航天清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山西清華)迎來了新的一天。
一大早,一分廠大油缸組組長、高級車工端學東,邁著矯健的步伐、哼著小曲走向寬敞整潔的廠區。車間內,端學東摸著腦袋,揪了揪工作服,不好意思地對記者說:“前幾天發工資的時候,收到短信一看,7月份的工資過萬了,有1.0693萬元,這是工作以來最高的一次。我專門查了一下,個人所得稅只扣了89.37元。工資漲了,個稅起征點提高,加上專項扣除,這相當于多了3000多塊錢的收入。”
端學東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來源于減稅降費的政策紅利。個人所得稅新政策實施后,山西清華代繳個稅發生明顯變化。上半年,該企業個人所得稅減少229.43萬元,同比下降了34.26%,預計全年將減少360萬元,4000余名職工受益。
減稅降費不僅使職工受益,更有利于企業轉型升級。
山西清華(原長治清華機械廠)成立于1965年,是隸屬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大型機械裝備制造企業。主要從事航天地面設備的研制和生產,以及民用專用車、環衛成套設備、能源成套設備、工程油缸的生產等。目前,企業共涉及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10余種稅費。
山西清華財務處處長韋中山心里有一本明白賬:企業享受減稅降費項目中,增值稅預計全年減免360萬元;企業所得稅(包括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一季度減免425.55萬元,全年預計減免1400萬元;土地使用稅一季度減免40萬元,全年預計減免80萬元;基本養老保險每月減少80萬元,全年可節支640萬元。
他說,企業的資金壓力緩解,現金流明顯改善,財務成本大幅降低。可以把有限的資金更多用于技術研發和結構調整。公司已經決定,科研經費投入從去年的7600萬元提高到8000萬元以上,主要涉及智能制造、智慧環衛、智慧城市三大領域的31項技術研發項目,助推“制造”向“智造”躍升;拿出工資總額2%以上的資金,用于職工教育和再培訓,進一步激發職工的潛力和活力。
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對于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我省出臺《山西省“十三五”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今年初,又出臺《山西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著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制造業基地。
上半年,我省實現減稅降費199.3億元,制造業減稅占比排在行業第二位。這將長期利好打造“山西制造”品牌。
具體來看,減稅降費政策無論是對鋼鐵、焦化、建材等傳統制造業,還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醫藥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均有所受益。統計顯示,上半年,全省共有91.62萬戶制造業企業實現減稅降費,減免金額39.78億元。
省工信廳副廳長張占祥在上半年全省工業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全省上下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依托,著力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支柱產業做大做強,新興產業加快成長。如今,全省裝備制造業智能化水平穩步提升,離不開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
據統計,上半年,全省制造業增長7.5%,快于煤炭工業1.5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增速快于全部規上工業2.4個百分點。汽車制造業和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大幅增長29%和18.9%。部分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鐵路機車產量分別增長1.4倍、54.3%和23.3%。前7個月,醫藥制造、專用設備制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稅收同比增長19.68%,快于制造業稅收6.54個百分點。
山西清華總會計師崔建軍說:“減稅降費為實體經濟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減輕了企業負擔,我們制造業企業發展動力更足了,市場競爭力更強了!”
減稅降費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太原鋼鐵集團、太原鍋爐集團有限公司、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制造業企業,都把節省下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和轉型升級,用于增加職工收入和培訓提升職工素質。
根據省委安排部署,全省稅務部門“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持續開展減稅降費等政策輔導,將政策落實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企業。他們深入企業了解生產經營及稅費繳納情況,幫助企業財務人員補齊政策短板,指導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長治市稅務局積極踐行“三服務”,針對山西清華等實體企業進行多層次、全方面的政策宣講和服務,總結十多種經驗做法,出臺了8本專業政策輔導材料。
“我們把主題教育和稅收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強化習近平總書記對稅收工作重要論述的學思踐悟,落實好各項政策措施,為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國家稅務總局山西省稅務局局長胡軍如是說。
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在山西,減稅降費的“禮包”也正從紙上走入企業賬單,為企業注入了蓄勢創新的持久動力,為傳統制造業發展按下“快進鍵”,為高端制造業發展“添新翼”。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