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艱難創業到全面創新,篳路藍縷、歷經風雨,山西科技事業一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今天,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正朝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新時代穩步邁進。
無疑,山西的科技事業是從一窮二白開始的。1949年解放前夕,山西沒有一所專門科研機構,僅有少數工廠附設的一些小型試驗室,只能做一些簡單化驗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關注科技事業發展,1950年,我省第一個研究所——山西工礦研究所成立,同年設立了太原市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隨后山西農業科學研究所和中醫研究所相繼建立,山西科技事業邁出了穩健的第一步。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我省科技事業發展加快步伐,山西省科學工作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山西分院等科研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相繼成立,科技事業走上了有組織、有計劃的軌道,并出現了“三槽出鋼”“定向爆破筑壩”等先進科研成果,三晉大地涌現出向科學技術進軍的新氣象。1975年全省自然科學技術人員已經達到11.9萬人,是1949年6303人的19倍。
改革開放以后,神州大地迎來“科學的春天”,山西科技事業再次迎來大發展,科研機構不斷增加,科技隊伍迅速壯大,科研條件不斷改善。全省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由1978年的13.8萬人迅速發展到1985年的26.2萬人,全省地(市)以上獨立科研機構發展到134所,萬元以上儀器設備由1978年以來的450臺(套)增加到1985年的991臺(套)。“三峽1200T橋機”“千萬噸級綜采成套裝備”等國際先進水平重大科技成果陸續出現。
太重,被稱為裝備制造業的“共和國長子”,裝備制造業有多重,太重就有多重。今年35歲的秦捷大學畢業后就到了太重軋鋼所工作,11年來,他由一名普通的設計員快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電氣高級工程師。走進太重展覽館,秦捷指著位于展廳內“艱苦創業”板塊正中位置的一張照片告訴記者:“這是我爺爺秦文彬。”秦捷和他的媽媽白淑萍、爺爺秦文彬都是太重的科技工作者,一家三代人的科研之路正是山西科技事業發展的縮影。1958年,太重掀起了技術革命新高潮,涌現出一大批高效率的生產闖將和技術革新能手,時任一金工輪軸工段長的秦文彬發明的寬刃光刀,極大地提高了機加工效率和精度,他與北京永定機械廠鉆工倪志福被人們稱為“秦大刀、倪鉆頭”,德國“洋專家”為他這個“土專家”豎起了大拇指。今天,他的孫子秦捷和他一樣也是一名太重科技人員,但不同的是,從創業艱辛到功勛卓著,太重這家企業已經依靠科技創新刷新了一項項裝備制造的世界紀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區”“能源革命排頭兵”“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三大目標任務,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全新的謀劃部署。2016年,我省整合8大園區建設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區域創新體系走向成熟。與此同時,我省全面加強頂層設計,不斷推動政策創新,深入推進省級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科技領域放管服效改革、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以及科學技術獎勵改革,密集制定出臺《山西省關于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實施方案》《山西省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山西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和《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管理辦法》等推動科技創新政策20多項,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規條文。在此基礎上,《山西省科技創新促進條例》《山西省技術市場管理條例》《山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等正式實施,現行省級科技類法規達到8部,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法治保障,讓廣大科研人員既有科技創新的成就感,又有成果轉化收益分享的獲得感。
太原理工大學青年教師戴文娟告訴記者,過去申報項目,關注的是能否立項、能否爭取到更多經費,積累職稱評聘的資本,體現較多的是單位榮譽、個人需求。現在申報項目,則必須從全省的重大創新需求中,找到自己最擅長、最有條件和能力去研究突破的課題,爭取課題需要在公開公平的評審中同臺競技,使課題立項更加貼近經濟社會需求,使立項過程更加透明,科技經費使用效益明顯提高,從源頭上解決了以往創新鏈條中存在的“腸梗阻”現象。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今天,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發展新引擎,為轉型山西注入強大動力。近年來,全省取得了一大批有重大突破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國產圓珠筆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雙相不銹鋼鋼筋應用于港珠澳大橋;“超薄不銹鋼箔”自主研發成功,太鋼已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批量生產寬幅軟態不銹鋼精密箔材產品的企業;實現碳化硅單晶生長設備自主可控,一舉突破國外對我國高純半絕緣碳化硅晶體生長技術的長期封鎖;“星光級超低照度高清監控攝像機”填補了國內空白;世界首臺商業規模水煤漿水冷壁氣化爐開發成功……科技創新成果為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提供了有力支撐,增強了全省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與此同時,我省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630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639億元,同比增長41%。全省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260億元,技術市場已經成為聯結科技與經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的三晉大地上,科技創新的春天已經來臨,山西,正在大步奔向創新驅動的新時代。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