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版圖上,長城以北,黃河以西,有一片遼闊無垠的荒漠。那里黃沙漫天,戈壁偏遠,鮮有人踏足。一百年前,孫中山就在《建國方略》中勾畫出一個宏大設想:打造“東起北平(北京)、經阿拉善,西至迪化(烏魯木齊)的第二條進疆大通道”。
劉永明在京新高速公路臨白三標項目無人區路段。張寶玉 攝
一百年后,有一個57歲的工程師,率領著13000多名建設者,帶著5000余臺(套)機械設備,駐扎進了整段公路中最為艱難也最為華彩的“臨白段”(臨河至白疙瘩段)。歷經500多天的“苦戰”,2016年9月15日,幾乎橫貫中國的京新高速公路全線貫通,百年前的夢想變作了現實。
他,把筑路當作一生的夢想。他,就是大漠戈壁的“開路先鋒”——中國交建京新高速臨白三標項目總承包部黨工委書記、總經理劉永明。
施工中沙塵暴來襲。張寶玉 攝
“知道很難,但不知道這么難”
“下了車狂風呼嘯,站都站不住,漫天的風沙不斷往嘴里灌,啥都看不見,根本分不清東西南北……”從事路橋建設36年的劉永明,遇到過無數艱險,但當真正進駐內蒙古最西北部的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第一眼看到這片沉寂了千年的荒漠戈壁時,劉永明還是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環境太差,工程太難!
來不及多想,他便開始埋頭買地圖、找地方。他要找的是一個叫“白疙瘩”的地方,那是京新高速公路臨白段最西段的終點,也是筑路大軍計劃動工的起點之一。白疙瘩這個地名似乎很容易在地圖上找到。但誰也沒有想到這短短的路程,建設者們在茫茫荒漠中卻足足開了一天的車。
時斷時續的土路,坑坑洼洼的戈壁,漫天呼嘯的黃沙……無路、無水、無電、無信號、無人煙,施工資源全部沒有,甚至連一棵樹也沒有。望著這一切,劉永明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原地面復測小分隊。資料圖
“如果我在大海架橋,雖然看著是茫茫大海,但可以用導航定位系統找樁打點。可沙漠里沒有信號,導航定位系統也用不了。勘測打下的導線樁沒一會兒就被風沙埋掉了,前期進場的測量人員幾天才找到第一顆樁,后來人們在沙漠中插上竹竿才確定了施工線路。”
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這位身經百戰的“筑路將軍”開始意識到任務的嚴峻性,劉永明要帶隊建設的京新高速“臨白三標項目”,主要位于沙漠戈壁腹地,主線長357.84公里,其中200多公里是無人區。“缺個螺絲,你都要開車到500公里外的酒泉去買。”再加上全年干旱少雨,沙塵暴天氣頻頻光顧,夏季最高氣溫達42.5℃,地面溫度高達60℃,冬季最低氣溫-36℃,年有效施工期僅5個多月……
“知道很難,但不知道這么艱難!”回憶起初到戈壁灘上時的場景,劉永明這樣說。
京新高速臨白三標項目穿越風積沙路段。張寶玉 攝
“再難!也從未想到過放棄!”
修路,是劉永明的看家本領,再苦的環境條件他都能想辦法克服。沒有水,他就帶領團隊在戈壁深處尋找到陳舊礦井,靠多年滲積水解決施工難題;沒有通訊信號,他們就爬遍標段境內的所有山丘,在有微弱信號的山丘高地上建立了通訊基站;沒有路,他們就修建了比高速路還長的施工便道……
茫茫大漠戈壁環境惡劣,人心不穩就談不上施工,這成了擺在劉永明面前的最大難題。“我們這有很多剛大學畢業的小姑娘,都是90后,夜里大風吹著住宿的彩鋼房嘎啦嘎啦響,整宿整宿睡不好覺。而且她們還特別愛美,買了好多的衣服,可到了這里連用水都很困難,別說洗衣服了。早期進場人員,一個多月都洗不上澡……”
劉永明和現場工人交談 張寶玉攝
大漠戈壁施工注定是一個苦差事,劉永明體諒一線工人的不易,一方面不斷給大家加油打氣,合理科學安排工期,盡可能創造條件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太苦了,加油干完早點撤!”另一方面,為了及時了解大家的困難和想法,劉永明把“支部建在戈壁上”,在年輕建設者們心里埋下使命的種子,以苦為樂,成了這里年輕建設者的獨特氣質。
“在這里,沒法看電視,玩手機,出門就是荒漠戈壁,想散個步都有可能走丟。所以領導班子成員會抽出時間,和施工人員坐在一起吃飯聊天,創造條件解決大漠深處吃、住、行、醫療、娛樂等實際問題。”所幸,無論再難再苦,從來沒有人想到過放棄!上千管理人員沒有一個因為條件艱苦而自行離開工作崗位。
公路兩側修建了1570多萬平方米的魚鰭沙袋網格。張寶玉攝
“對待大漠戈壁的一草一木,要像對待生命一樣!”
“大漠戈壁寸草不生,幾十平方米才能看見一棵草,植被的生長環境太惡劣了。”所以當看到“胡楊林,紅柳花” 這樣的美景時,劉永明被大自然的頑強生命力深深感動了。不能破壞戈壁灘的一草一木!他暗自下定決心。
為了防風固沙,他帶領工人們在高速公路兩側修建了1570多萬平方米的魚鰭沙袋網格,并在沙袋網格內種植了幾十萬株紅柳。在施工過程中主動避讓胡楊樹,繞開梭梭、駱駝刺,不讓一株植物遭到損壞,并修建環保隔離柵300多公里。為了方便駱駝、羊群遷徙,全長357.84公里的路段架設了通道橋涵400余座。
此外,施工中還采取了一系列環保措施。“我們會定期組織人員去收集廢棄垃圾,撿三個塑料瓶換瓶水,五個垃圾袋換小禮品,大家也有積極性。”臨白三標四分部還特意聘請了當地牧民根登作為環保監督員,“只要發現有任何環境破壞的行為,就向我舉報。”
建設過程中,劉永明定期組織工人們收集廢棄垃圾。張寶玉 攝
“要像對待生命一樣珍惜大漠戈壁的一草一木。”這是劉永明對一批批進駐大漠的建設者的要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努力,成就了京新高速臨白三標段建設的絕色風光。
京新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張寶玉 攝
牧民們曾經想都不敢想的“沙漠天路”終于修通了!
曾經,這里沒有路,出行都靠駱駝,去一趟額濟納旗要走兩個月。后來修了沙石路,卻顛簸得厲害。如今,一條現代化的高速公路在大漠中鋪展開來,連接起北京和烏魯木齊,以及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交通要道,途經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新疆6省區,在蒼茫的沙漠里一路前行。在沙漠中長大的牧民們親眼目睹了家鄉路途的幾多變遷,“現在京新高速都修到了家門口,從黑鷹山鎮的嘎查到額濟納旗只需要兩個小時。這么平整、寬闊的大路,以前的人們想都不敢想啊!”
在當地牧民眼中,這條沙漠天路不僅是一條致富路,更是民心路。路修通了,過去以放牧、養羊、駱駝為主要收入的牧民現在很多都辦起了超市、餐廳,家里裝修了房子,買了小汽車……看著北疆邊城和內地的經濟、信息、物資交流都日漸便捷,在沙漠戈壁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蒙古族牧民、阿拉善盟額濟納旗一名副旗長激動地說:“來自全國各地的自駕游的游客成倍增長,旅游收入也翻了幾番。哈密瓜和山羊絨收購價格也都提高了,而且運輸方便了,損耗也小不少了。京新高速公路對額濟納旗發展的深遠意義,怎樣評價都不為過!”
臨白三標項目穿越茫茫戈壁。張寶玉 攝
站在京新高速公路“臨白段”,這條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沙漠高速公路”宛如一條巨龍,在漫漫黃沙與荒蕪戈壁中一直蜿蜒,伸向天邊。
劉永明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不畏艱辛,無怨無悔”的一生,詮釋了“交融天下,建者無疆”的意義。他說,筑路是他一輩子的摯愛!(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慧慧 特約記者 周子奇 張夢璐 楊雪韻 楊旭)
轉自:中國青年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