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端裝備研發制造能力不斷提升,尤其是在主機制造和系統集成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盾構機為例,在核心企業帶領下,我國已經完全掌握常規機型總體設計和制造技術,并具備新機型和新技術的快速開發能力,總體研發制造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日前,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飛香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高端地下工程裝備產業,從零起步,短短幾年就得到了快速成長和高質量發展。10年之前,中國使用的盾構機等高端地下工程裝備全部依賴進口;10年以來,鐵建重工在高端地下工程裝備領域堅持自主創新,開發的所有產品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該企業研發的50多項高端地下工程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多項產品填補全球空白,由跟跑,到并跑,甚至有些技術和產品在全球是領跑。
據介紹,目前國產盾構機占領了國內90%市場。10年以前進口一臺硬巖隧道掘進機要近4億元,現在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相同設備只需要2億元,而且質量更好,性價比更高。除了滿足國內需求,盾構機產品還出口到俄羅斯、土耳其、斯里蘭卡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劉飛香說:"60多年前,蘇聯專家幫助中國修建北京地鐵一號線。去年,我們的5臺盾構機出口到俄羅斯,助力莫斯科地鐵建設,有效地縮短了建設工期,得到很好的評價。俄羅斯專家表示,'以前是我們幫中國修地鐵,現在是中國幫我們修地鐵,這種變化很大,中國很了不起!'"
目前,鐵建重工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地下工程裝備大規模定制化企業。10年來,鐵建重工地下工程裝備累計產值已經超過6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100億元。
不過,劉飛香也強調,目前我國核心零部件產業發展也面臨很多問題,如基礎設計及工程驗證體系不夠完善,基礎工業較為薄弱制約了核心部件國產化進程,國產零部件可靠性、穩定性仍然不足。以盾構機產業為例,盡管整機零部件國產化工作逐年提升,但部分已實現國產化的元器件及系統在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方面仍存在差距。如除塵風機、錨桿鉆機、導向系統高精度激光棱鏡等機、電、液、光學領域的核心器件和系統。
為此,劉飛香建議,我國應明確各類型核心零部件,特別是關鍵共性產品的路線圖及創新目標,建立國家核心零部件研發創新體系、試驗檢測體系。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市場實際需要,按照輕重緩急原則,整理和發布不同產業、不同類型的核心零部件產品清單。
同時,通過政府或行業協會整合資源,明確不同核心零部件產品研制的實施主體,建立以主機企業牽頭為主,配套企業與科研院所等單位聯合攻關機制,制定不同類型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方案,構建國產核心零部件研發創新體系。依托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資源,建立共性核心零部件研發試驗平臺,制定完善的產品技術標準,打造具備行業公信力的檢測試驗平臺,構建國產核心零部件試驗檢測體系。
劉飛香還表示,目前首臺套保險只針對單個產品,所以相關部門應將核心零部件納入首臺套保險范疇。(記者 楊明)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