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河畔“神”人范遵厚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9-16





      “大字不識幾個,卻能出口成章;一個普通的農民,卻年收入過億;明明是個普通人,心里卻裝著大夢想,且一步步把夢想變成了現實……這就是范遵厚,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是個‘神’人。”7月13日,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總編輯、中國詩歌學會會員王其團這樣向記者描述他熟知的一位沂蒙鄉紳范遵厚。
     


    范遵厚
     

      胖墩墩的身材、古銅色的臉龐——當記者見到這位一臉醇厚的“神”人時,曾暗自思忖,這樣一個凡人,能“神”到哪里?然而,在進一步接觸后我深嘆,古人識人所用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句話今天依然有普適性啊!的確,范遵厚是隱于5000年沂河畔、800里蒙山旁的新時代“神”人。


      范遵厚的家鄉位于運河、沂河和蒙河的三河口交界處,是智圣諸葛亮的誕生地,也是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的祖居地。這里民風淳樸,世世代代靠農耕為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范遵厚一家也在這個小山村里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由于貧窮,范遵厚13歲就輟學掙錢養家了。他一開始賣冰棍,后來又跟著老鄉販賣紅薯干,將家鄉的土特產賣到江蘇一家酒精加工廠。范遵厚為人忠厚,從不投機取巧,做生意非常講誠信。時間久了,許多浙江、上海、廣東等地的廠家慕名找他做生意,他的銷路越來越廣,見識也越來越多。


      但是,他的目光卻沒有完全放在生意上,他被江南如畫的園林風景深深吸引著。他想,如果家鄉的土地上也有這樣的美景就好了!一次,他陪一位老鄉參觀杭州的一家盆景作坊,看著雜亂的樹枝經過修剪變得十分雅致,且價值不菲,范遵厚眼前一亮,他想,自己的家鄉山多、樹多,如果學會了這門手藝,不就相當于把美景“搬”回到家鄉了嗎?


      說干就干,范遵厚毅然放下原有的生意,回到老家,開始承包荒山,種植綠化苗木,專心制作盆景。為了將盆景做出彩,范遵厚到處學習取經,還專門去培訓機構學習了幾個月。心有夢想,加上他本就聰穎、悟性好,很快,他的盆景就像模像樣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絕妙之處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尋味,想要做出精致的盆景,就要反復研究學習,才能獨具一格。”范遵厚說。隨著技藝越來越純熟,他做的盆景還榮獲了多項盆景大獎。
     

    范遵厚(右一)與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總編輯王其團(左一)看望革命前輩(尚曉春/攝)


      為了做大盆景事業,他在家鄉承包了幾百畝的土地,開始栽種樹木、建造園林,給盆景提供了更大的擺放空間。他在附近山上撿來大小、顏色相近的石頭,不規則砌筑,形成古樸的拱門;他收購家鄉人棄置不用的舊碾盤,鋪在園林的地上,成為方陣式的小路;他將碾盤的大型底座,直接固定在地上,作為盆景的底座,讓盆景整體上又多了幾分北方特有的豪氣和粗獷。


      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范遵厚擴大規模,建起了一個占地1000多畝的園林——潤松園。他將園林劃分成“真柏園”“松風園”“桂花園”“海棠園”“翠竹園”等,在各個小園子里擺放不同風格的盆景,各具特色、風景宜人,引來許多盆景愛好者前來參觀,大家紛紛稱贊潤松園里的美景能與江南媲美。“最初的夢想實現了。”看著最初的夢想一點點外化,范遵厚舒了一口氣。但更讓他感到出乎意料和欣喜的,是他在實現夢想的同時,盆景生意更加紅火了。他的“具有江南特色”的北方園林在家鄉引起轟動,大家一傳十、十傳百,范遵厚原來的生意伙伴、朋友,還有許多新客戶都來找他洽談盆景生意,還給他拉來更多客戶。由于源自天然,又具有藝術美感,范遵厚的盆景以及沂蒙山苗木在市場上名氣越來越大,客戶南到上海,北到吉林,覆蓋了全國多個省份。范遵厚順勢而為,馬不停蹄地擴大了園林建設,上馬了物流等多個配套項目,他的企業迅速成為了年收入過億元的綠化企業龍頭。


      生意越來越紅火,接觸的人越來越多,范遵厚看到許多人說話引經據典、談吐不凡,便開始琢磨,怎么讓自己也變成一個學識淵博、有文化修養的人?這個夢想, 對于只有小學文化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范遵厚的內心有一股“想到就要做到”的倔勁兒,這股勁促使著他披荊斬棘、絕不輕言放棄。識字不多,他就去查字典,他給自己制訂了進度計劃,每天必須認識20個新字,并理解其意思。之后的日子里,不管生意多忙,范遵厚都要抽出時間來識字,10多本各種版本的字典都被他翻得爛乎乎的。一年以后,他覺得差不多了,就買來《詩經》《唐詩三百首》《宋詞》以及中國四大名著等書籍,開始背詩詞、讀文章,并學著作詩填詞。那幾年,范遵厚像癡迷了一樣,天天手不釋卷,嘴里念念有詞。接觸過一種詩體,范遵厚就學著做一首詩。“去浮躁、練內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揚國粹,光大世界,留盛景,蔭蔽后人……盆景業盛,不計其數,風云人物,林林總總……”“春回潤松園,景致勝江南,二十余載圖勵志,怎知其中難,小橋流水間,黨心同相關,千年之后成枯木,猶有根相連。”這些詩詞,都是范遵厚根據自己的園林特色而作,雖然并不工整,卻也很好地詮釋了他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的精神。范遵厚將背誦當成了習慣,不光背詩,還背誦文章,后來擔任社會職務后,又發展到背誦領導人講話稿。他能把《十九大報告》中的很多內容倒背如流,還進行總結提煉:“十九大報告共3萬多字,其中206次提到了‘人民’,可見人民在中國的地位。”“范總就是一個‘神’人,他想做的事沒有做不成的。”熟悉范遵厚的人都這樣評價他。
     

    村里的孩子們在潤松園參加夏令營


      現在的范遵厚依然一身“農氣”不改,然而他在接人待物中透出的那股“神”采奕奕的勁兒,卻讓人記憶深刻。“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要讓周圍的人都有幸福感。”當范遵厚的生意紅火之后,他就開始關注社會公益事業。因為他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僅是要“吸收”,還要“奉獻”,吐納必須均衡,才是人生之道。看到村里許多孤寡老人吃不好、穿不暖,他就投資開辦了幾家敬老院,配置了床鋪桌椅,還配備了電視機,把孤寡老人都請來,讓他們有了一個溫暖的家;為了讓村里的孩子快樂成長,他每年都出資組織開展夏令營和冬令營,讓孩子們在潤松園度過有意義的假期;他還發起成立了沂南縣永興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吸收310名周圍村里四五十歲不能外出務工的農民成為社員,建成花卉生產基地570畝,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傳技術、幫資金、帶銷售”,直接帶動受益農戶1500多家;他又先后出資20余萬元與30余戶有苗木種植意向的困難群眾結成了“一對一”幫扶對子,積極為他們提供土地流轉、種植技術、項目開發等一條龍服務;為弘揚沂蒙精神、紅嫂文化,他每年出資與沂蒙現代紅嫂一起走進軍營開展軍地聯誼活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一步,我要將重點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打造農旅結合新型田園綜合體。”范遵厚說話擲地有聲。他說,他要利用村里已有的瓜果樹木,打造鄉村文化,融入生態文化,打造鄉村旅游,讓鄉親們利用自身資源發家致富。他還決定將紅色文化融入到田園綜合體中,通過紅色革命展館陳列、講述等形式,打造有臨沂地域特色、有豐富精神文化內涵的新時代鄉村游。提起未來,范遵厚信心滿滿。(侯秀峰)

      轉自:班組天地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