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繳稅費25億元,比上年增長47%;實現利潤6.5億元,扭轉了多年虧損局面……”當今年6月24日,專家記者團來到徐礦集團時,徐礦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馮興振亮出的是徐礦這一年來發展的累累碩果。
然而在2017年上半年,徐礦還是個背負沉重負擔的虧損企業。這一年,徐礦靠什么實現了扭虧為盈的華麗轉身?答案就在企業自上而下推行的“走訪轉”行動中。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復征集而來的各類1422條建議中,徐礦找到了“一體兩翼”這條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帶領徐礦職工走上了一條轉型重生之路。
走出來的轉型新路
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是個擁有136年歷史的百年企業,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生產供應基地,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生產煤炭9億多噸。然而,隨著煤炭黃金十年的終結,加之本部煤炭資源枯竭、礦井關閉、內部管理等因素疊加影響,到2017年上半年,虧損嚴重,負擔沉重,思想不穩,企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怎么辦?有著百年歷史的徐礦,要怎樣在困境中突圍而出成了擺在新一代徐礦人面前的大問題。
面對發展方向不明、路徑不清、投資分散的混亂狀態,徐礦提出了堅持從職工中來、到職工中去,深入開展“走進基層、走進職工、走進困難群體”,“訪民情、訪問題、訪對策”,“轉變作風、轉換思路、轉型發展”的路子。徐礦集團公司領導班子帶著9大課題開展專項調研,300多名中層干部深入一線大調研。
將年度工作會議精神帶下去、轉型發展意見帶下去、關懷溫暖帶下去,要把轉型發展思路帶上來、職工意見建議帶上來、解決矛盾問題的辦法帶上來……經過“走訪轉”,共匯總意見建議1422條,摸清了家底實情,找準了問題癥結,訪出了路徑方法:以煤電化為核心主體產業,以盤活土地、鐵路、電網等存量資源和開發品牌人才等無形資源為兩翼跟進的“一體兩翼”發展路徑。2018年1月23日,省政府下發關于支持徐礦轉型發展的專題會議紀要,對徐礦“一體兩翼”的發展路徑表示了支持和認同。
徐礦探索轉型發展的成效是明顯的。2017年營業收入同口徑比上年增加13億元;實現利潤6.5億元,扭轉了多年虧損局面,同時,還利用16億多元經營性資金補還歷史欠賬、增加職工收入,實際創造利潤20多億元;上繳稅費25億元,比上年增長47%;盤活閑置物資收入2.4億元,盤活土地收入3.4億元,實行創新增效1.2億元;有息負債下降13億元,應收賬款下降12億元;經營質量和效益水平明顯提升。徐礦走出了自己的轉型重生之路。
讓徐礦人過上好日子
事實證明,堅持黨的領導和依靠職工是企業破解難題的“不二選擇”。通過“走訪轉”,職工的生活改善了,向心力凝聚了,共筑徐礦未來發展夢。
136年的發展歷程中,徐礦涌現了大批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模范”:被譽為“礦山鐵人”的陸金龍,地球轉一圈我轉一圈半的“王進喜式”人物張建設等等。許多職工更是兩代甚至三代人都扎根在徐礦,徐礦精神就這樣一代代傳承了下去。2015年11月份,徐礦集團夏闊坦礦業公司一名抽風機司機許玉明,主動要求調到遠離礦區15公里的副井抽風機房工作,帶著愛人在杳無人跡的無名山頂連續堅守800多天未曾下山,保障礦井通風安全。由于地處偏僻荒涼,他養的狗竟學會了山里的狼叫。一座孤山,夫妻二人,兩年零兩個月的守候只為肩上的那份“責任”。這樣的一份堅守默默感動了公司里的無數人,他被評為徐礦集團2017年度勞動模范。
“徐礦這樣感人的事跡太多了”,馮興振說,一定要讓這些辛苦付出的職工們在徐礦重新找到家的感覺。要在徐礦建設起“家文化”,視企業為家,視職工為家人,用“家文化”匯聚徐礦的磅礴發展之力。關心關注職工生活,選樹“徐礦好人”,讓流淌在徐礦人骨子里的紅色基因傳遞下去。在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堅定不移地帶領徐礦人過上好日子。
通過“走訪轉”,徐礦為職工列出了民生清單、興辦民生實事。逐步恢復了職工工資原標準、企業年金和職工健康體檢等七個方面的福利待遇;啟動煤機廠10.8萬平方米棚改工程;走訪慰問特困家庭、困難職工6900人次,幫助300余名困難職工子女圓了就學夢……暖心事兒一件件,徐礦職工久違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又掛在臉上。
做強“一體兩翼”產業,傳承紅色基因軟實力。憑借 “一實一軟”雙輪驅動,徐礦人對未來信心滿滿,馮興振表示,將力爭打造傳統國有企業轉型的“行業典范”“全國樣本”。
轉自:國資委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