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發布《2017中歐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報告顯示,中國企業扶貧從“授人以魚”轉向“授人以漁”;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漸成風氣;投資界正在積極推動責任投資;互聯網行業從商業競爭向公益領域延伸。
著名經濟學家、中歐校友社會責任系列活動代言人吳敬璉在現場表示,十九世紀形成的社會結構模式是通過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分別處理社會問題,該模式在發展中逐漸顯露出缺陷。打破領域限制,讓千千萬萬的商業企業做公益,是二十世紀后期的潮流。目前社會企業模式在一些國家已走向制度化,希望中國也有類似制度興起,讓商界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更多幫助。
秦朔朋友圈創始人、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在發言中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三個階段:1.0版本為企業與社會間有一種潛在的、默示的契約關系,企業的利潤應視為企業有效使用社會資源、成功地向社會提供所需服務的結果;2.0版本為社會價值驅動型企業應運而生;3.0版本為通過企業家精神在社會公共空間創造社會價值。秦朔還提到:“我們一直強調增長,但我們一直搞不清楚增長并不同于發展,一個成功的公司和一個偉大的公司,往往有很大的本質性不同。”
《2017中歐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分析指出,2017年滬深兩市共有79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其2016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含可持續發展報告),較上年增長49家,同比增長約6.59%,其中,有63家公司首次披露,較上年的55家公司略有上升。但不容忽視的是,A股上市公司中僅有四分之一披露了CSR報告,整體披露比例處于較低水平,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此外,報告還解析了“CEO女兒效應”,提出高管們被“小棉襖”塑造、“小棉襖”影響公司CSR決策、女兒會影響爸爸們的身份認同等。報告稱,統計數據顯示,當一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有女兒時,該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分更高。(記者 暢帥帥)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