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虎云商幫農產品進了城,益農社惠農益農真便民;種香菇種出了致富路,好風景給村民帶來了好光景;金燦燦的杏子“曬”出了幸福,紅彤彤的鮮棗甜透了心……
扶貧不僅僅是為貧困地區“輸血”,產業扶貧才能制造新鮮血液,才能解一方困局,造福一方百姓。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中國電信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扶貧,幫助貧困戶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大道。
益農社真益農 天虎云商助銷售
走進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洛果新村的益農社,幾名信息員正在電腦前忙碌著。在這里,信息員可以幫助當地農牧民通過網絡購買農具、家電等產品,農民豐收之后,還可以把農牧產品放在中國電信搭建的電商平臺——天虎云商上銷售。在洛果新村,中國電信設立的益農信息社覆蓋該村59戶村民,受益人群290人,切實提高農民收入,便利農民生活。
益農服務平臺由線上益農服務網和線下益農信息社兩大部分組成。線上通過益農App、網站和IPTV電視端,向農民提供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商服務和培訓體驗等;線下則通過建設益農信息社,招募并培訓益農信息員,通過“一對多”的服務形式,向廣大農民客戶提供農產品的互聯網銷售、便民醫療、包裹郵寄、代訂火車票、代交電話費水電費、代購農資農具等多項服務。
益農平臺主要由公益、便民、電商、體驗、管理服務五大類功能構成,致力于解決貧困地區信息閉塞、農產品進城難等問題。平臺目前使用最多的一是便民服務,二是電商服務。過去,有些村民不會上網,充話費、購買車票等都不方便,現在足不出村,益農社的信息員就可以為農戶提供多樣化的便民服務。益農平臺的電商集市還可以實現代買代賣,平臺接入了中國電信天虎云商、京東商城、農商1號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可以幫農戶買到城里物美價廉的熱銷商品,同時,還為農戶搭建了農產品銷售平臺,幫助農民為農產品拍照并發布到益農平臺,以便將本地特色農產品分銷到各大電商平臺和全國各地。在“大愛四川·精準扶貧”專區,依托IPTV、手機、電腦三屏合一,可以促進農產品銷售,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城市里的居民只要掃描電視屏幕上的二維碼,就可以實現快速下單,送貨上門。農特產品上還有溯源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看到農產品的實地生長情況,讓消費者買到真正的綠色有機產品,買得更放心。
天虎云商是專注四川傳統中小企業的采購、生產、推廣、銷售、服務等環節,為企業全程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專業的互聯網轉型與應用的電子商務平臺。以“生態農產品首選電商平臺”為特色定位,天虎云商和益農社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連接城市和農村,利用千萬電信客戶接觸面廣、流量大的天然優勢,開辟了農產品進城的綠色通道,探索出一條“電商扶貧”的鄉村振興之路。2014年,木里藏族自治縣返鄉創業青年楊夏娜創辦了藏祥閣農特產品商貿公司,銷售松茸、羊肚菌、石斛等本地土特產,利用天虎云商的銷售渠道,公司的銷量遠超以前傳統的實體渠道,年銷售額達到500余萬元。
為承接四川整省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中國電信已在四川省建設39624個益農信息社,配置信息員39745名,覆蓋農戶3280956戶,實現交易近50萬筆。截至2017年8月,益農信息社已覆蓋四川、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甘肅、陜西等15個省100個縣區,全國益農服務社已建成49713家,發展信息員49815名。
找準路子 發展適宜產業
要真正實現脫貧致富,就要幫助貧困地區找到一個可以長遠發展的產業,并盡可能地讓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進去。找準路子,發掘適宜當地發展的長期產業,才能為貧困地區源源不斷注入活力。
在河南嵩縣黃莊鄉莊科村,扶貧干部和“村兩委”班子一起深入山間地頭調研,學習各地先進經驗,尋找適合本村的經濟發展之路。一次偶然的機會,扶貧干部錢進看見村里的井邊竟然生長著珍稀食用菌品種羊肚菌,咨詢專家后,錢進發現莊科的自然條件一年四季都能滿足香菇生長的條件。經過細致調研,克服重重困難,中國電信決定對莊科村給予資金支持,建香菇種植基地。5個月后,占地120畝的黃莊鄉香菇種植示范基地落成。經過努力,錢進又成功地引進了兩家投資商,進行集食用菌研發、標準化種植、干品銷售及深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目前,基地內規劃養菌棚80個、出菇棚124個,年產香菇200萬袋、菌棒400萬袋。香菇產業園建成后,不僅解決了本村貧困戶就近就業問題,還帶動周邊四個村的貧困人口就業,使人均年收入可以達到兩萬元以上。貧困戶金合生如今就在香菇基地干活,過去因為要照顧患病的妻子,他常年在家務農,每年就靠收點地里的糧食生活。現在能在家門口掙錢,金合生別提多高興了,他說:“每天給80塊工錢,還管兩頓飯,活也不累,做夢也想不到會在家門口找份工作。”
新疆阿特奧依納克村地處帕米爾高原的淺山地帶,這里自然風光旖旎,卻始終摘不掉貧困這頂帽子,全村共160戶,其中110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018年,中國電信扶貧工作隊進行市場調研后決定發展精品種植養殖。工作隊組織農牧民成立綠色生態精品種植養殖經營合作社,動員村民以土地經營權轉讓的方式入股合作社,選擇經濟價值較高的櫻桃樹進行精品化種植,園內套種西瓜、葡萄等經濟作物,為村民平均每戶增收1000~3000元。駐村工作隊看準馬場公園游客集聚帶來的巨大商機,組織村民到景區就業,推銷生態種植養殖綠色有機產品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
建立品牌開展旅游餐飲接待服務,以特色文化招攬四方游客,搭建商業街,積極引導當地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和特色農家餐飲等產業,放大旅游業的“溢出效應”,帶動貧困人口創業、就業。為了讓景區的后續發展更有動力,工作隊還計劃建立生態、立體、循環的精品農業生產模式,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打造吃、喝、玩、樂“一條龍”鄉村旅游精品項目。找到了合適的發展路子,好風景給村民生活帶來了好光景,村黨支部書記買買提·吾斯曼對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更有信心了,他說:“旅游扶貧既留住了綠水青山,又引來了游客,這條路是走對了。工作隊駐村以來,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想參與發展精品種植、生態養雞、鄉村旅游等產業,貧困戶主動脫貧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了。”
西藏吉拉鄉革慶村以畜牧業為主要產業,牧區牲畜普遍存在“秋肥冬瘦春死”的問題。2018年3月3日,“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和全體村民在冬季牧場召開了牧民集體經濟合作社推進會,決定在革慶村落實國家草場流轉政策,轉變傳統小家小戶式的畜牧生產經營方式,成立牧民專業養殖合作社。合作社以每戶入股,聯戶放牧,做大吉拉金絲牦牛產業。3月下旬,革慶色朵畜產品牧民專業合作社召開會議,進一步擴大合作社規模,強化科學規范管理。全村97戶每戶以牦牛或7000元資金入股,合作社規模已擴大至現有212頭牦牛和1200多只羊。合作社還為10戶共3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安排了工作,根據放牧質量和勞動表現,實行多勞多得、按勞分配,發放放牧員1000元/月、擠奶員500元/月不等的工資,2017年共計為貧困戶發放工資、獎金181820元。中國電信因地制宜找到了牧民增收的最好途徑,促進了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牧區經濟得到大力發展。
解決難題 發揮地方優勢
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新疆,光照時間足,晝夜溫差大,適宜果樹生長。但是在過去,由于缺乏配套的加工處理設備和好的銷售渠道,以及種植的果樹品種不佳,疏附縣的杏子和灰棗沒能為當地百姓帶來好收益,白白浪費了地區優勢。在新疆疏附縣,中國電信幫助當地農戶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最大限度地發揮地方優勢。
鐵日木鄉大力發展木亞格杏產業,目前已有杏林2萬畝,2018年掛果約1.3萬畝。但是木亞格杏只有20天的果熟期,大面積上市的6月卻正趕上農忙,來不及采摘、銷售的鮮杏都爛在了地里。鮮杏無法帶來收益,農戶自己分散晾曬的杏干又品質差、商品化價值低,也賣不出好價錢。明明是當地的優勢產業,卻面臨著不賺錢的窘境,為了幫助當地農戶,讓“中國杏中之王”成為脫貧致富的金飯碗,2018年,中國電信投入幫扶資金76萬元,建成兩個3600平方米的集中式晾曬場,打造了新疆首個天然原生態杏干晾曬基地。從5月中旬決定實施項目起,扶貧干部和工人一起持續奮戰了一個月,終于趕在6月第一批鮮杏上市前完工,讓黃燦燦的杏子上了晾曬架。76歲的沙拉依丁·依斯馬依一家跟村民一道將成熟的杏子摘下后拉到晾曬場,晾曬后的杏干品質好,賣出了好價格,使得原先只能賣幾百塊錢的杏2018年凈賺了1萬元。沙拉依丁·依斯馬依的老伴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她說:“我家外面種的杏樹(曬的杏干)賣了1萬塊錢,我太高興了,感謝共產黨,感謝中國電信!”
晾曬場建成后,每年可加工200噸鮮杏,生產約50噸高品質杏干,產值能達到200萬元以上,相較于傳統方式,能夠增加農戶收入1倍以上,2018年直接惠及兩個村、283戶貧困戶、1095人。晾曬場解決了當地農民晾曬難、質量差、收入低的實際問題,也推動了杏產業發展,增強了農民生產增收的能力。“中國電信援建的這個晾曬場,真正改變了全鄉農民捧著金飯碗要飯的現狀,把鄉里的種植產業生態圈都改變了。”除了晾曬杏干,鄉里還晾曬起了西紅柿干、辣椒干,下一步晾曬場還將繼續提高利用率,各個季節將晾曬不同的水果蔬菜,打造更多的原生態晾曬產品。
對于脫貧致富,鄉黨委書記彭永勝滿懷信心,他說:“有中國電信的幫助和支持,我們不僅要實現扶貧、脫貧,而且還要帶領老鄉奔小康。”
薩依巴格鄉14村是深度貧困村,該村種有100畝十年生老灰棗樹。但是這種棗樹掛果量少,單果果重小,果型、口感不佳,品種單一。該村大面積種植這種棗樹,導致產品價值低、效益差,市場銷售十分困難,2017年干棗收購價僅為每公斤2元左右。這不僅造成大量鮮棗和干棗的浪費,還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為解決當地棗樹種植存在的問題,中國電信扶貧工作組引入了新品種“七月鮮”鮮食大棗,投入幫扶資金18.9萬元,對82.5畝棗園進行了改造(嫁接60畝,可當年掛果;新植22.5畝幼苗,次年掛果)。在棗園改良過程中,中國電信的扶貧干部始終與農戶一起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每一個環節都盡心盡力。中國電信還與電商企業達成了保底收購協議,使村里的60畝嫁接棗樹實現當年改良當年收益,從畝產收入不足200元提高到600~700元。
2018年10月16日,薩依巴格鄉14村村委會舉行了“中國電信 疆果果‘七月鮮’紅棗收購款發放儀式”。在現場,該村26戶農民的“七月鮮”棗僅鮮棗收購就獲益15023元,后期干棗收購預計還將有3萬元收入。接過1230元鮮棗收購款,阿依孜穆姑麗·奧斯曼心情十分激動,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說:“是電信、疆果果,還有哈(麗再提)書記幫助了我們,我在天津上學的兒子都在網上看到了我們這里紅棗的照片,我特別高興、特別驕傲。”
中國電信幫助貧困地區解決實際難題,大力發展當地的優勢產業,扶助農戶實現可持續增收。除建造晾曬場和改良棗樹品種外,中國電信還以“示范園+示范戶”的種植模式在庫克其村栽植了830畝石榴幼苗,發動貧困戶238戶進行種植;在肖爾村栽植了100畝食用玫瑰花幼苗,畝均收入由傳統作物的500元提高到改變后盛花期的3000~5000元,受益貧困戶達369戶、1383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造血”式的產業扶貧讓貧困戶從“伸手要”,轉變為自己動手創造財富。多年來,中國電信在貧困地區發展產業、精準扶貧,為貧困地區注入持久的發展動力,源源不斷地“造血”,真正讓日子紅火起來。(記者 張佳麗)
轉自: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