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擔當,煤企任重而道遠
——2019年煤炭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側記
5月12日,2019年煤炭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26家煤炭企業發布了2018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國家能源集團等8家企業進行現場發布。
自2012年以來,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已連續8年組織召開煤炭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彭建勛在會上指出,煤炭企業在2018年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成效顯著,但在安全高效綠色發展之路上,仍任重道遠。
經濟責任:盈利好轉,改革深化
2018年,煤炭市場形勢穩中有進,煤炭企業經營狀況普遍好轉。
"2018年,國家能源集團煤炭產銷量分別為5.1億噸、6.8億噸;八大板塊全部盈利,實現營業總收入5423億元、利潤總額7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2%、12.7%,上繳稅費895億元;主要生產經營指標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確保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國家能源集團辦公廳社會責任處處長李偉表示。
中煤能源集團副總經理劉勇介紹說,2018年,中煤能源集團完成商品煤產量1.6億噸,同比增長3.6%;實現營業收入1500億元,同比增長28.4%,為歷史最高;實現利潤總額84.8億元,同比增長37.2%,為近年來新高。
陜煤集團在2018年不斷優化主體產業與資產結構,運營質量顯著提升。據陜煤集團企管部經理杜平介紹,2018年該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806億元、利潤1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9%、23.9%;盤活存量資金資源556億元,實施市場化債轉股454億元,降低整體負債率近10個百分點。
兗州煤業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 月31日,該公司總股本49.12億股,資產總額2036.80億元,營業收入1630.08億元,利潤總額150.43億元。
除了上述企業外,其他煤炭企業2018年的盈利情況也都不錯。其中,同煤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766億元、利潤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2%、92.77%;山西焦煤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766億元、利潤48億元;潞安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766億元、利潤35.63億元;晉煤集團煤炭板塊實現營業收入334億元、利潤21.89億元;淮北礦業集團實現營業收入628億元、利潤28.9億元,同比分別增加28億元、6億元;淮南礦業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44億元、利潤26億元;開灤集團實現營業收入760億元、利潤8億元。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各煤炭企業扎實推進去產能,推動"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技術和管理創新。
同煤集團2018年完成塔山煤礦、同忻煤礦等6座礦井產能核增,凈增產能3520萬噸,完成涉及8個地市、15萬戶的"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
截至2018年末,開灤集團已完成退出產能889萬噸,超額20萬噸提前完成任務,安置職工15915人,供水、供暖、供氣、物業管理職能已基本移交完畢,供電職能移交正在進行中,爭取專項補助資金30.46億元。
山西焦煤集團實現全面扭虧增效,旗下山西焦化利潤同比增長2倍多,其他三戶企業同比減虧34.65%;子公司層面27戶虧損企業實現扭虧,累計轉崗分流9萬余人。
環境責任:安全高效,綠色發展
對于煤炭企業而言,安全生產是頭號工程,也是落實社會責任的重點。
"安全工作是企業的頭等大事、領導干部的第一責任、職工的第一福利。"國家能源神東煤炭集團副總經理樊建平在會上說。
2018年,國家能源集團實現了全年安全生產無事故,3個煤礦安全周期超4000天、6個煤礦超2000天;14個礦井被評為安全高效特級礦井,1個礦井被評為安全高效一級礦井。2018中國煤炭企業科學產能百強礦井排行榜發布,該集團有13個礦井入選,前10名中占據7席。
"伊泰集團從2005年至今,連續多年百萬噸死亡率為零;煤制油連續10年實現安全穩定運行,鐵路連續19年無重大及險性責任;職工安全持證率及健康體檢率均達100%。"伊泰煤炭股份公司總經理王三民介紹說。截至目前,該集團煤炭年產能超6000萬噸,采掘機械化程度為100%,先進產能占比超過90%。
除了西部新興煤礦外,老牌煤企的安全工作也在不斷深化。
以山西焦煤集團為例,2018年,該集團全面推進"一優三減"工作,優化采區和工作面31個,封閉采區系統18個,26座生產礦井實現了"一井一面"生產布局。
在建礦已140周年的開灤集團,2018年有11個生產礦井安全生產標準化全部達標,其中5個達到一級標準;3182個班組實現"三無"目標,占總數的93.6%;職工培訓合格率達到100%;百萬噸工亡率為0.017,創歷史最低。
為職工創造安全環境的同時,實現綠色發展成為煤炭企業共同的責任追求。
據樊建平介紹,2018年,神東煤炭集團全年投入生態環保資金3.9億元,實施生態綠化工程81項,治理面積22平方公里,榮獲"2018年度能源綠色成就獎";9礦10井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煙氣排放全部達標,礦井水利用率達到83%。
中煤上海大屯能源公司董事長包正明在會上介紹說,2018年,該公司完成環保投資3961萬元,實施了超低排放改造、煤改氣等環保項目20項。煤矸石和煤泥用于資源綜合利用發電機組摻燒;對1.8萬畝采煤塌陷地進行了補償處理;所屬姚橋煤礦榮獲"全國十大最美礦山"稱號。
為了煤礦實現綠色發展,煤炭勘探等相關企業也在不斷創新。
江蘇長江地質勘查院黨委副書記劉茜清表示,2018年,該院成立了江蘇中煤地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開發深層地熱等清潔能源,探測地下空間,推進取熱不取水技術和煤炭地下氣化技術。
社會奉獻:走進深山,走出國門
從報告看,煤炭企業在社會責任的落實上可圈可點。尤其是央企,從"走出去"到"走進去",不僅在脫貧攻堅中成為主力,而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真正做到從"項目合作"到"民心相通"的深度融合。
據李偉介紹,2018年,國家能源集團定點扶貧和對口支援資金投入1.75億元,同比增加9441萬元;山西右玉縣、青海剛察縣、西藏聶榮縣、內蒙古寧城縣已脫貧摘帽;截至2018年底,已累計救助貧困家庭患有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兒童27199名,累計開展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免費篩查63323名;被民政部授予第十屆"中華慈善獎"。
"2018年,中煤能源集團社會貢獻總額達449.9億元,繳納各種稅費175.2億元,扶貧及捐贈2698萬元。"劉勇說。
2018年,中煤能源集團定點扶貧河北省蔚縣、涿鹿縣趙家蓬區及貴州省印江縣,定點投入扶貧資金400萬元,累計投入幫扶資金(含物資折款)2200余萬元,爭取協調扶貧資金500余萬元,實施扶貧項目500余個。
作為中煤集團的子公司,中煤新集能源公司同樣重視社會責任落實。該公司董秘戴斐在會上介紹說,2018年,該公司投入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費用3.4億元,對塌陷區村莊進行搬遷安置,對受煤炭開采塌陷影響的水系、道路、農電線路進行改造和加固維修,保障了塌陷區群眾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李偉說,國家能源集團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主動融入當地社區。
據李偉介紹,以國家能源集團印尼南蘇電廠職工和當地姑娘的真實愛情故事為原型,創作的電影《愛在零緯度》,生動展現了中國駐印尼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號召下,為實現兩國經濟互利雙贏、促進兩國人民友誼加深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奉獻精神,先后在國際、國內多個電影節展映,引起了熱烈反響。
信息披露:水平不一,任重道遠
由于煤炭行業的特殊性,煤炭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及信息披露的狀況受到社會密切關注。
一方面,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煤炭企業更加重視社會責任管理,將社會責任理念融入改革進程和經營過程。
"國家能源集團重組整合后,在機構和人員編制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集團總部仍然專門為社會責任管理設立機構、配備人員,統籌推進社會責任工作。"李偉表示。除了國家能源集團外,其旗下的神東煤炭集團、朔黃鐵路公司、中國神華神朔鐵路分公司也進行了社會責任報告發布。
彭建勛在會上表示,近年來煤炭企業在建設生態文明礦井,推進企業體制機制改革,提升運營效率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一些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國產率還較低,煤炭企業全部實現綠色開采的目標還任重道遠,煤炭實現清潔高效利用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等等。同時,我國煤炭企業發展水平不一,社會責任落實也存在很大差異。
此外,煤炭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工作有待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在政府、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推動下,煤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數量持續增長,2017年至2019年分別有17家、23家、26家企業發布報告。報告的信息披露質量顯著提升,不僅涉及盈利、公益事業和社區貢獻等,在資源開采效率、生態環境修復情況、安全投入與生產以及職工福利等方面,也有量化信息反映。
但有關人士指出,我國煤炭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理論體系尚不完善。以煤炭上市公司為例,2018上半年中國煤炭上市公司中,所有公司披露內容都涉及社會責任信息,但只有17家單獨披露了社會責任報告,只占總數的62.96%。披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傳統會計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披露內容不夠規范,導致編制統一的社會責任報告幾乎不可能。
相關政策法規力度不夠,針對性不強。目前,相關監管部門出臺了一些有關煤炭企業社會責任的政策法規,如財政部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中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行了規定。但相關法規只是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提供了原則性指導意見,缺乏針對性。這導致目前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定性描述多,定量信息少,難以進行比較。
同時,部分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缺乏實質性內容,只是強調企業"應該如何做"而沒有披露企業"實際如何做"。
還有一些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存在信息披露"揚長避短"問題。有亮點的地方濃墨重彩,而存在不足或者沒有履行的部分,則簡單描述甚至不提。
2018年度全國煤炭工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企業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晉能集團有限公司
◆內蒙古伊泰集團有限公司
◆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淮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煤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寧夏天地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長江地質勘查院
◆國家能源神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朔黃鐵路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神華神朔鐵路分公司
◆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陜西煤業股份有限公司
◆榆林市楊伙盤煤礦
◆兗礦東華建設有限公司
◆深圳市坐標建筑裝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聯合信用征信股份有限公司
(名單來源:中國煤炭工業協會)
相關鏈接
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報告又稱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報告等。是企業非財務報告的一種,起源于企業環境報告。針對利益相關方對經濟、環境、社會三方面的信息要求做出相應回應,是企業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的重要平臺。
在企業公民和企業社會責任迅速流行后,社會責任報告得到了長足發展,并在2002年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第二代報告指南問世后,逐步占據非財務報告的主導。
中國企業發布CSR報告的歷史不長。第一份報告可追溯至1999年,殼牌(中國)公司率先發布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2006年,國家電網發布內資企業首份取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可持續發展報告。
進入21世紀后,我國政府開始推動CSR理念的推廣。2006年實施的新《公司法》第五條明確規定公司應當"履行社會責任"。深交所在2006年發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2008年底,上交所要求治理板塊樣本公司等三類公司,必須披露社會責任報告。
已發布的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大多依循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制定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及其三重底線原則,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披露企業的相關戰略、政策、管理和績效。
在政府、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的推動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數量持續增長,由2017年的11231份增至2018年的18967份,同比增長68.88%。分析2018年報告,從地區分布來看,北上廣地區占40.1%;從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最多,占60.4%。(記者 張翔)
轉自:中國煤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