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在京開幕。當日,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專家代表圍繞“展望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未來”這一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智能時代將會是一個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時代,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環節深刻變化,傳統的社會結構、職業分工產生重大調整,教育不能固步自封,應主動適應新的時代要求。”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鐘登華對我國一些地方和學校在提升信息素養、推廣智能伙伴、構建智能化校園、改革評價方式、促進交叉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予以介紹。他強調,“科技創新對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教育本身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智能時代,人工智能與教育也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發展,要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上‘雙管齊下’。”
他認為,智能時代的教育發展將呈現出四個新特征:一是教育改革創新將注入人機協同、共創分享的新動力;二是教育科學研究將進入交叉融合、集智創新的新階段;三是教育發展目標將聚焦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新標準;四是教育治理體系將面臨社會倫理、數據安全的新挑戰。鐘登華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為教育變革提供了新路徑。我們希望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引領下,共同開展相關科學研究,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分享發展經驗和創新成果,為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貢獻力量。
作為一家始終以 “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為使命的企業,好未來教育集團董事長張邦鑫表示,好未來始終堅守兩個教育理念,即堅持助力“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堅持立德樹人,為每個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他認為,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圍繞“以學生為中心”解構“教”和“育”。具體地講就是:(教+育)x AI。其中,“教”是知識傳授,交給人工智能;“育”是素養培育,借助人工智能。“教”是基礎,“育”是提升;“教”是路徑,“育”是目標。展望未來,張邦鑫對教育行業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開放合作;二是注重倫理;三是關注本質。“未來的教育仍然需要‘人工智能+人類智慧’相結合。教育的本質是愛而不是科技,人和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愛的傳遞、靈魂和靈魂的交流,不是AI能夠改變的。”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發言中表示,當前在教育中,人工智能可以解決的兩個突出問題是: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及如何用人工智能真正減輕師生的課業負擔。在減輕師生課業負擔方面,劉慶峰介紹,科大訊飛在過去三年,分析了35億次學生答題數據,數據顯示,60%的學生作業是無效訓練,錯題解決率僅9%。科大訊飛通過人工智能精準分析每個孩子知識的薄弱環節,并做針對性推薦后發現,試點同學做作業的時長平均縮短約50分鐘,錯題解決率達80%以上。他認為,人工智能可以讓學生真正享受到因材施教,并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推動因材施教。“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需要有一些關鍵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夢想才能照進現實。”他舉例說,今年3月,機器的閱讀理解首次超過人類水平,便可以稱得上是人工智能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本次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出席會議的有包括約50位各國部長和副部長、部分駐華使節和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等在內的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10余個國際組織的約300名國際代表,以及國內有關部門、各省(區、市)教育部門負責人,有關學校負責人及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大會旨在推動高級別代表進行前瞻性研討、分享知識、開展跨部門戰略規劃、建立網絡聯系以及構建伙伴關系。(郭亞麗)
轉自: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