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教育扶貧進行時:一根網線迭代的“扶貧先扶智”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0-17





      貴州省息烽縣石峒鎮木杉小學是一個貧困地區的村小教學點。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木杉小學的學生從原來的200多人,下降到不足100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


      但幾年前,木杉小學成為教育扶貧的對象。通過一根網線,上海、江蘇、河南等地的名師走進了木杉小學課堂。


      木杉小學教師徐萍說:“本來早上10點才上課的鄉村學校,學生在8點左右已經到齊, 只為趕來參加晨讀課程,孩子們還通過視頻跟著國足隊員學踢足球,跟著外教學英語。這一切己經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了。”


      “疫情期間,大規模的‘停課不停學’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啟示——在線學習可能真的能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說。


      實際上,在線教育已深度參與扶貧事業經年,隨著技術和業態的發展,在線教育扶貧工作也經歷了多次迭代,在教育資源方面,從最開始的課件、慕課到直播的雙師課堂;在硬件資源方面,從最開始的電腦、白板到AI加持下的智慧教室。在線教育在“扶貧先扶智”方面已探索出多種模式。


      鏈接優質教育資源


      “四川省昭覺縣解放鄉中心小學的一個大涼山留守兒童班級,在使用洋蔥學院產品后,考試及格率從19.6%提升到了87.7%。”洋蔥學院創始人楊臨風說。


      洋蔥學院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K12在線教育機構,產品形式為5-7分鐘的動畫教學視頻,以及在線練習和教師在線伴學答疑。同時面向教師提供視頻教學資源,以及教研服務。


      洋蔥學院目前有幾千萬注冊學生用戶、約百萬注冊教師用戶,其中包括來自幾千所貧困地區學校的老師和學生。


      “洋蔥學院希望提供普惠服務,覆蓋最大范圍的用戶,此外,采取觀看視頻和在線練習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實現人機交互,從而提升個性化學習體驗。”楊臨風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湯敏介紹,友成基金會的教育扶貧項目中,在全國上百所鄉村學校試驗由愛學堂公司和洋蔥學院推動的新教學模式,把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的所有課中知識點都做成了動漫微課。愛學堂也是一家生產K12微課及智慧教育系統的在線教育公司。


      “疫情出現后,木杉小學三年級一個班開始用動漫式數學課程來學習。一個月不到,這些孩子們就把三年級下冊的數學課程學習完畢,效果很好。教師由教授者變成引導者和陪伴者。”他說。


      除了教學資源,在線教育公司還向貧困地區學校供給了其他技術資源。基于國家語委“十三五”重大科研項目成果,科大訊飛研發了國家通用語言學習平臺、語言扶貧App等多種語言學習類應用。


      語言扶貧App的主要功能包括識字課程、普通話1000句、日常生活、職業技能、自主學習等模塊,利用智能口語評測等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國家通用語言學習。


      “目前,我國普通話的平均普及率已經超過70%,但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這極大限制了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百姓學習技術、外出打工、開拓市場的能力。截至目前,我國仍有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無法用普通話進行溝通交流。”科大訊飛教育事業部相關人士介紹。


      正是因為一根網線連接了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農村學校突然發覺原來優質的教育資源是可以共享的,自己也是有可能共享到中國最優質的課程資源的。”湯敏說。


      信息化教室迭代升級


      隨著直播技術的成熟,優秀教師得以實時、無阻地來到貧困地區學校。并且得益于技術的不斷發展,貧困地區學校的在線課堂從互動課堂、共享課堂到智慧課堂不斷迭代升級。


      貧困農村地區缺少優秀師資,尤其缺少音樂、美術、體育、英語等科目教師。根據2018年華中師范大學課題組針對湖北、河南、安徽、四川、云南和陜西等6個省12個縣(區)120余所農村中小學的問卷調查顯示,63.8%的鄉村教師認為本校教師“嚴重短缺”。


      通過互動課堂,一些鄉鎮中心校借助教育信息化系統,由中心學校的學科教師向教學點的學生開設直播在線課程。


      2018年3月,全國書法教育名師徐莉就在合肥市紅星路小學為安徽鳳陽縣小崗學校的學生開展了一堂精彩的在線書法精品課。


      在線教育機構參與后,更多的優質師資資源進入了貧困地區。自2017年3月起,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機構VIPKID聯合十余家教育公益機構發起“VIPKID鄉村公益英語課”項目。截止到2019年年底,已覆蓋全國30個省份,為1000所鄉村學校提供了6個學期,每周至少1節、最多3節的免費在線英語課,將北美外教在線輸送到山村,累計受益鄉村兒童超5萬人。


      “通過對鄉村教師的訪談和貧困地區支教教師的反饋,發現隨著村村通等系統扶貧工程的完成,鄉村小學的教學硬件條件已經大有改善,在計算機、投影儀、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設施方面,一些鄉村小學的配置與城市小學無異,但由于鄉村教師水平有限,鄉村兒童缺少獲得優質英語教育資源的機會。”VIPKID鄉村公益項目人士說。


      在技術助力下,更多的教學活動實現了互動。在共享課堂場景下,兩地甚至多地教師可以協調教研,學生可以協作學習。


      2018年5月,借助在線課堂,湖南郴州市湘南小學、新疆托克遜第一完全小學、新疆海提甫卡日孜小學三校學生共同開展了主題為“你好,新時代”的網絡協作學習活動。


      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最新進展是智慧教室,這是集成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軟硬件設備的集成產品。


      “智慧教室包括物聯網層,比如通過點陣筆、平板電腦、手環等設備采集學習數據;資源層,比如微課和按照不同難度分層的題庫;系統軟件層,幫助學生實現學情分析、自適應推送相關資源等。”好未來智慧教育事業群副總裁王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通過和在線教育機構合作,位于河南省嵩縣的思源實驗學校的54個教室實現了“云”覆蓋,配備了2600臺平板,學生從預習、聽課、互動、練習等整個學習過程被科技重構。


      培養師資是重中之重


      除了技術層面,時下流行的“雙師課堂”也已引入了貧困地區。


      從2013年開始, 名校人大附中就已經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一位遠程的人大附中優秀教師、一位當地的教師配合進行的“雙師教學”模式,把人大附中的一門數學課,上到了全國20個省份的近200所鄉村學校。


      每天,人大附中老師錄制課程并上網,當天晚上鄉村老師下載講課錄像,并把課中難度太大,超出鄉村學校需要掌握的部分進行必要的剪裁,第二天學生在課堂上直接看錄像。當視頻中人大附中老師課堂提問時,當地老師把視頻停下來,讓學生來回答人大附中老師的問題。答對了繼續視頻上課;如有學生答不對,當地老師就用幾分鐘把這個概念講一遍。


      湯敏認為,因為少數優秀教師的優質課得以共享,未來大多數教師將由上課為中心轉移到以輔導為中心,不用在線下課堂中一遍遍重復普通質量的講課,他們可以把時間與精力更多地用在對學生的個別輔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雙師課堂”不僅將發達地區的名師活靈活現地引進貧困地區的教室,更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提升貧困地區當地的師資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在全國兩會提案中提出,利用雙師課堂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化。他表示:“把培養師資作為重中之重。東部地區的優秀教師可通過遠程直播對中西部地區的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交流,共同教研互動,逐步縮小教學水平上的差距。”


      過去13年間,通過發起“燭光行動”,500多名新東方教師志愿者,對近100個中西部鄉村地區的3萬多名中小學教師開展了教學培訓。截至目前,新東方聯合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開展的雙師直播課堂已惠及3.6萬名中小學生以及近3000名教師。


      據介紹,新東方正在搭建專門針對鄉村老師的線上學習平臺,涵蓋從小學到高中各個階段的全部科目的示范課。


      一名貧困地區的中學校長認為,“本地年輕教師由于教學經驗不足、專業知識體系不完整,以往需要經過從高一到高三這一輪,甚至兩輪教學,才能成長起來,但通過‘雙師課堂’,成長期可能會迅速縮短。”


      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