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市萬昌現代農業發展先導區“三變”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8-19





      盛夏時節,走進坐落于吉林市的萬昌現代農業發展先導區,阡陌縱橫,田疇整齊,翠綠的稻浪一眼望不到邊,讓人如同置身于大草原中。


      近年來,吉林以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萬昌大米”為依托,建設萬昌現代農業發展先導區。這里成為觀察吉林現代農業的一面鏡子。


      變高效:高標準農田成“標配”


      在102國道邊萬昌鎮的農田里,硬質塑料做成的組合式軌道田埂延伸向前,能走人,能運輸,還能灌溉。


      塑料田埂有何特點?吉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耿云久打開了話匣子:“以前土質田埂占地大,容易長雜草,整修費時費力,現在壽命更長。”


      地塊邊上,不時能夠看到小型氣象站,實時監測著稻田小氣候,每隔一段還有視頻監控系統,24小時運轉監控著稻田的生長狀況。


      目前,萬昌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14.1萬畝,路相通、溝相連、渠成網……在這張標準的“棋盤”上,農業機械、灌溉系統各司其職,既能實現機械化、智能化運送秧苗、肥料,又能進行病蟲害藥物噴灑機械化作業,每畝能多實現300多元效益。


      田間地頭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背后,是一整套看不見的現代化種植生產體系。吉林市鼓勵合作社、家庭農場流轉土地,實行規模化生產;出臺優質稻米質量標準、種植規范、加工工藝流程,讓優質大米的優點明明白白落在紙面上;集中打造“粳稻貢米”等品牌,打破品牌小散亂的局面……簡單粗放的模式被標準高效的種植模式取代。


      價格的變化實實在在:市面上,普通大米三四元一斤,萬昌大米十幾元一斤不愁賣。


      變精致:現代技術為種地帶來更多可能


      萬昌成為農業新技術的“實驗田”。這里建起水稻品種試驗站,從1700多個品系中優選出適合本地土壤和氣候的品種,智能化水稻育苗工廠每年產出12萬盤優質秧苗,飛機航化作業面積達到18萬畝,有效防治稻瘟病、紋枯病,幾年間為各經營主體節約資金近1500萬元。


      張全家庭農場的“少東家”張楠楠在當地家喻戶曉,大學畢業的她選擇回來種地,一度讓村民不理解。跑市場、抓管理、提品質,農場主張楠楠忙得腳打后腦勺,在政府支持下,她不顧家人反對,花了十幾萬元購置植保無人機。


      效率提升顯而易見。以前,給稻田做植保是重體力活,張楠楠的285公頃稻田要10天才能完成。現在呢?七八架無人機閃轉騰挪,3天即可完工。“現代化技術已經融入傳統種植業,我相信我的選擇。”張楠楠說。


      農田里,高倍變焦的監控器密布,溫度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氣象數據,插秧、收割、打捆全程機械化作業;農場監控室,一臺對講機就能遙控指揮在地里作業的農民,電子屏幕上顯示著地塊情況、生產數據;半空中,無人機來回飛行,噴灑植保藥物;更高的高空,借助吉林一號衛星的遙感數據,田地病害情況一覽無余……


      依托完善的農業技術體系,吉林市建立可視農業聯盟,發展“可視農品”,消費者可以遠程觀看稻田種植景象,全年的生產數據都能“一碼通查”。“科技就是農業的未來,在萬昌,未來正來。”吉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朱文彬說。


      變洋氣:三產融合讓農業發揮最大價值


      距離主城區近、土壤地力肥沃、溫泉資源豐富……萬昌優勢突出,但單單依靠農業,優勢很難全面釋放。打優質農業牌,唱三產融合戲,成為當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抓手。


      宇豐米業是萬昌鎮的大米加工龍頭企業。在企業車間里,董事長楊宇峰指著從瑞士引進的封裝設備說:“全自動無菌,一天可以封裝400噸。”為把好米賣出好價,楊宇峰花費了很大精力。


      為拓展收入渠道,宇豐米業投資建起蘆筍生產基地。1200畝的地塊上矗立起1000多棟大棚,冰水預冷生產線生產的冰鮮蘆筍遠銷海外;并籌備生產蘆筍罐頭等深加工產品,推進產業升級。


      距離蘆筍基地十幾公里的卓遠植物工廠內,無土栽培的小番茄、水果辣椒長勢喜人。這里的植物生長由智能設備控制,溫濕度、光照全部由電腦程序調節,效益是普通日光溫室的5倍。“我們從荷蘭引進相關技術,一年四季都能生產各類無公害蔬菜。”企業負責人李叢東說。


      田間空氣清新,美景怡人。在政府支持下,當地建起采摘園、溫泉度假賓館,搞起稻田畫……鄉村打起了旅游牌,進一步提高農業附加值。


      萬昌先導區的紅果木瓜產業園內,木瓜、香蕉等熱帶作物長勢喜人,一棵木瓜樹每年能帶來2000元純利潤。


      “帶孩子來看看木瓜的生長,親手摘下來品嘗,別有一番滋味。”市民吳海說。


      三產融合讓農民收入更加多元。依托鄉村優勢建立的各大企業,每年能解決1萬多名村民的就業,人均增收5000多元。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加快“互聯網+”現代農業落地開花

      近日,以“互聯網+”現代農業為主題的第八期全國農牧漁業大縣局長輪訓班“局長議事堂”上,局長與農業企業家們就如何加快“互聯網+農業”落地開花進行了激烈思辨。
      2017-06-06
    • 農財兩部部署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

      6月21-22日,農業部、財政部在四川眉山舉辦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方案編制完善培訓班,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決策要求,交流做法經驗,部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方案編制完善工作。國家現代農業產業...
      2017-06-30
    • “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有調整

      記者從農業部獲悉,“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將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發展新要求,在保持50個體系總量不變情況下,通過合并小體系、適當新增部分體系、新增部分崗位和試驗站等方式,進行內部結構調整優化,...
      2017-08-02
    • 農業品牌建設促進廣東現代農業發展 品牌農產品助農戶增收206億

      農業品牌建設促進廣東現代農業發展 品牌農產品助農戶增收206億

      廣東省農業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全省有效期內的“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有149個,名牌產品(農業類)有1042個,名特優新農產品入庫1000個(其中區域公用品牌300個,經營專用品牌700個)。
      2017-08-29

    熱點視頻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