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12~2017)》(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我國食品產業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未來,食品工業將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繼續保持積極增勢,并呈現出“大食品”的發展趨勢。
支柱產業依然面臨轉型升級
近年來,食品工業增加值在全國工業增加值的占比穩定在12%左右,食品工業對全國工業增長貢獻率連續4年超過10%。《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食品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若不計煙草制品業,同比增長則達到8.3%,比全部工業高1.4個百分點。從經濟效益來看,食品工業整體保持平穩增長,盈利能力穩定趨好。規模以上食品企業2012~2016年主營收入增長速度均高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2017年上半年,主營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達到59499.2億元和409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7%和6.9%。
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于曉東總結了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在四個方面取得的成績:一是總量效益平穩增長,產業支柱地位穩固;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三是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日趨深入,新技術助力產業發展;四是科技支撐力度提升,創新發展后勁增強。
在總體發展成績明顯的同時,食品工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報告》指出,當前食品工業呈現較為明顯的“四個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即:生產集中度提升與“小、弱、散”并存;綠色高新精深加工與粗放生產方式并存;品牌價值凸顯與自主品牌培育不足并存;食品安全穩定向好與風險隱患嚴峻并存。這些矛盾導致產業規模巨大而有效供給不足,制造能力較強而創造能力不足。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治表示,對食品工業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建構更加有效的市場機制、更加精準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將最大限度地激發出食品企業的活力,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擴大優質產能,改善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于曉東表示,食品產業要著力強化創新發展,明確產業創新的戰略目標,切實加強技術創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要有科技創新的有效支撐和引領,建立健全創新體系,提升創新能力,為改善食品營養、健康與安全提供堅實保障;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食品創新布局,按照營養與健康的基本需求,加快發展與食品產業密切相關的加工制造技術,加快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在食品產業的布局和應用,通過技術創新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增強持續競爭力。
呈現八大發展趨勢
根據我國食品工業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判斷,劉治認為,當前我國食品工業正處于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正站在諸多矛盾和風險疊加的歷史關口,正面臨“調結構、轉方式、換動能”的攻關時刻,未來將呈現八大發展趨勢。
一是大規模,發展最穩定。受益于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推進、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增加、食品需求剛性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紅利的逐步釋放,未來食品工業仍將平穩增長,產業規模穩步擴大,繼續在全國工業體系中保持“底盤最大、發展最穩”的基本態勢。據估測,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預期年增長7%左右,到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有可能突破15萬億元,在全國工業體系中保持最高占比。
二是大業態,融合一體化。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食品工業特有的優勢,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的速度加快,大業態發展趨勢日益明顯。縱向延伸方面,完整食品產業鏈加快形成,“產、購、儲、加、銷”一體化全產業鏈經營成為更加普及的業態模式;橫向拓展方面,食品工業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健康養生產業的融合日益加深,食品工業獨有的文化內涵、價值、情懷、意義和體驗被充分挖掘展現,成為“有溫度的行業”。
三是大市場,空間“無邊界”。食品企業將加大融入全球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實現市場空間的“無邊界化”。如主食產品工業化速度加快,家庭廚房的社會化得以實現;高端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的開發加速,使供給和消費需求更加契合。食品工業領域國際產能、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日趨廣泛,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將“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布局全球化產業鏈。線上平臺已成為食品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分銷渠道,企業通過電子商務重構市場網絡,培育新的市場需求。
四是大龍頭,扛起領軍旗。企業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步伐不斷加快,將涌現出更多起點高、規模大、品牌亮、效益好、帶動廣、市場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并扛起行業領軍大旗,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現代食品工業園區發展壯大,大中小微企業集聚發展,實現土地集約使用、產品質量集中監管、綠色制造共同推進,形成大中小微各類企業合理分工、合作共贏的格局,大企業做強、中型企業做大、小微企業做精,“小、弱、散”格局將得到全面扭轉。
五是大集群,布局更優化。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持續推進,新一輪振興東北戰略即將出臺,未來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有序。從資源稟賦、區位優勢、消費習慣及現有產業基礎等方面來看,食品各行業空間布局將更加優化,呈現大集群發展傾向。食品企業將持續向主要原料產區、重點銷區和重要交通物流節點集中。
六是大安全,監管更嚴密。黨和政府將以更大力度推進實施食品安全戰略,以“嚴密監管+社會共治”確保“四個最嚴”落到實處,食品工業將呈現大安全發展趨勢。法制建設將進一步加快,以新修訂《食品安全法》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逐漸構建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全面與國際接軌,我國日益成為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的重要力量。國家、省、市、縣四級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日益完善,監管大數據資源實現共享和有效利用。社會各方力量被積極調動和有效整合,形成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中國食品作為“放心食品”的國內外形象真正樹立,消費信心顯著增強。
七是大品牌,形象在提升。隨著國家品牌戰略的推進,各地培育、包裝、推廣食品工業品牌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健全,食品行業品牌文化建設熱情將空前高漲,品牌發展基礎和外部環境將大幅改善,企業品牌、區域品牌、產業集群品牌交相輝映。全國各地將涌現出更多全方位、多層次、創新型、國際化的品牌運營平臺。區域品牌培育、產業集群品牌培育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食品工業區域整體形象、產業整體形象趨優。
八是大科技,轉換新動能。在科技創新驅動下,科技與食品工業將在原料生產、加工制造和消費的全產業鏈上實現無縫對接,科技創新成為行業發展新動能。“產、學、研、政、金”合作日益加深,行業整體研發能力不斷提升,研發和成果轉化更加高效,充分適應生產運營中智能、節能、高效、連續、低碳、環保、綠色、數字化的新挑戰,從而開辟新的價值創造空間。(劉春生)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