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食物與營養安全的“中國貢獻”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6-27





      【中國在促進全球食物與營養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一點得到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的高度關注和肯定。】
    中國 食物 貢獻
      中國在促進全球食物與營養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一點得到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樊勝根的高度關注和肯定。6月26日,在由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舉辦的《2018全球糧食政策報告》暨《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發布會上,樊勝根再次提到全球食物與營養安全的“中國貢獻”。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發展成為以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主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一系列舉措持續改善了中國農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總體趨勢向好,迎來穩定持續發展的‘黃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在發布會上說道。
     
      但梅旭榮同時強調,在短期內,中國農業仍面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資源環境剛性約束不斷加大、逆全球化等國內外因素影響,其發展也面臨巨大挑戰。《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首次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還為研判未來農業產業發展趨勢、完善農業產業發展制度安排與宏觀調控提供決策參考。
     
      全球環境正發生變化
     
      《2018全球糧食政策報告》指出,繼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表現疲軟之后,得益于良好的全球金融環境、發達經濟體和幾個新興經濟體良好的經濟增長勢頭以及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增加,2017年全球經濟迎來逐步向好的局面。
     
      然而,“各國國內日益加劇的不平等狀況可能影響全球的減貧前景。”樊勝根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全球饑餓人口數量在經歷近十年的穩步下降之后再次上升。
     
      在樊勝根看來,持續沖突是饑餓狀況惡化的重要原因,而氣候變化又導致很多沖突進一步升級。與此同時,反全球化思潮和日益變化的世界格局又為食物與營養安全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針對逆全球化,《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也指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陷入持續的結構性低迷,引發了部分國家對現有政策的不滿,導致多邊機制功能失靈、各類區域性的貿易投資體系碎片化,逆全球化思潮抬頭。
     
      記者了解到,《2018年全球糧食政策報告》特別關注貿易保護主義影響以及分析全球一體化如何惠及全球食物系統,并指出不斷升溫的反全球化思潮進一步放緩了改善食物和營養安全的進程。
     
      “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國正在積極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尋求更深入的地區經濟一體化和技術合作。”樊勝根告訴記者。同時,他指出,一個新型的、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的食物系統是應對饑餓、氣候變化、不平等、就業和經濟增長等諸多挑戰的可行方案,而開放的貿易和知識共享有利于促進全球食物系統的優化。
     
      事實證明,全球一體化有利于農業發展與食物和營養安全的實現。樊勝根這一觀點在《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中也有所體現。
     
      以中國為例,該報告指出,全球化為中國農業發展提供了國際市場,為利用國外資源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如通過糧食、油料和棉花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進口,中國節約了土地和水資源,緩解了國內農業資源和環境壓力。與此同時,全球化有利于引進國外先進品種、技術、裝備和管理經驗等,加快了中國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中國貢獻”和中國發展
     
      事實上,各國的農業政策改革對實現全球食物與營養安全至關重要。目前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正通過推動經濟一體化,朝著可持續發展和改善營養的未來持續邁進。以中國為例,樊勝根重點提到了中國公布的國民營養計劃。
     
      2017年7月,中國正式實施《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并設立了降低貧血率、生長遲緩率和提高母乳喂養率的一系列營養和健康目標。
     
      除此之外,中國在農業生產、農產品貿易、供求平衡等方面的貢獻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農產品貿易是全球食物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方面,中國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與非洲的貿易中。”樊勝根向記者介紹,在過去15年中,中國對非洲的貿易金額增加了20倍,并在2015年達到了3000億美元。食品和農業原材料的進出口在2000年至2015年大幅上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樊勝根認為,在當前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創造就業機會、拉動內需并減少對進口商品依賴性的明智之舉。
     
      實際上,近年來,在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確保了“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
     
      以農產品消費為例。《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水平明顯提高,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據統計,1978~2017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由57.5%降至28.6%,減少了28.9個百分點;同期,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67.7%降至31.2%,減少了36.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距呈逐漸縮小之勢,由1978年的10.2%降至2017年的2.6%。”梅旭榮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表現在糧食、蔬菜消費減少,畜產品消費增加。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還指出,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改革開放,深入展開全方位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為中國農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就是其中的典型。以農業投資合作為例,截至2015年底,中國在沿線國家投資設立農業企業數量和農業投資存量分別占中國境外投資設立農業企業總數和農業投資總存量的54.5%和52.9%。
     
      但不可否認,現階段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影響因素增多。因此,“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梅旭榮說。
     
      轉自:中國食品資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國產奶可以放心喝

      3月25日,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國際論壇暨正大集團·安潔康·陶氏化學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北京舉行。
      2017-03-28
    • 2017年中國乳業將由規模增長向品質升級轉變

      隨著消費升級,行業已逐漸由規模增長向品質升級轉變。常溫酸奶、常溫乳酸菌飲料、低溫酸奶等產品更健康、附加價值更高,符合消費升級的方向,增速相對比較快。
      2017-03-29
    • 進口大米搶占中國高端宴會市場

      米飯像是食品界的“一股清流”,極少在大眾的注意力中當主角,雖然它一直是我們的主食。而臨近的日本總擅長在米飯上講出一些匠人的故事,并與健康息息相關。所以,赴日游火了的同時,日本大米的出口也是水漲船高。
      2017-04-10
    • 首屆中國國際茶博會5月在杭盛大開幕 參展茶產品逾萬種

      記者今日從農業部獲悉,為全面展示中國茶產業發展成就,培育塑造知名茶葉品牌,促進與“一帶一路”國家茶產業合作,農業部將聯合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17年5月18日至21日在杭州舉辦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這也是我國政府首次舉辦的...
      2017-04-27

    熱點視頻

    生死不離,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生死不離,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