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錘定音!舌尖上的荊楚美味,到底該叫鄂菜還是楚菜,這個業界爭議不斷的話題,如今有了定論。
7月底,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楚菜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將湖北菜簡稱統一規范為“楚菜”,并為楚菜確定發展目標——力爭到2020年,全省餐飲營業額超過3500億元,年均增長14%;到2025年,打造萬億楚菜產業,建成美食強省。
一字之差助力湖北菜“走出去”
“楚菜,將是湖北走向世界的一張靚麗名片!”8月7日,在澳洲做楚菜推廣的中國烹飪大師盧永良透露,早在2008年,在漢的多位中國烹飪大師就提出過“鄂菜”改“楚菜”。
盧永良說,湖北簡稱“鄂”的歷史500多年,“楚”的歷史則有近3000年。無論是歷史底蘊還是影響力,“楚”比“鄂”都更勝一籌,更有利于湖北菜走向全國市場。
事隔近10年,2017年,“鄂菜”改“楚菜”再度開啟。背后的推力是,2016年,省烹飪酒店行業協會6000多家會員企業一致通過“鄂菜”改“楚菜”的決議。
上月省政府辦公廳發文提出——將湖北菜簡稱統一規范為“楚菜”。上述意見指出,楚文化是荊楚大地的根,楚菜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要充分挖掘荊楚飲食文化,加強楚菜理論研究。
盧永良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湖北菜就躋身于中國十大菜系之列。有別于東甜西辣、南鮮北咸的川、粵、魯、蘇等菜系,湖北菜吸納了各大菜系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的風味特色,并以淡水魚鮮和蒸菜煨湯聞名全國。潛江小龍蝦、清蒸武昌魚、排骨藕湯、荊沙烏龜等名菜為湖北菜的代表。“鄂菜、楚菜,雖一字之差,但對于產業發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武漢市餐飲業協會會長劉國梁接受采訪時說,楚文化底蘊深厚,充分挖掘傳承楚菜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楚菜文化內涵,有利于講好楚菜故事,叫響楚菜品牌,并推動楚菜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據估算,目前楚菜產業規模近7000億元。
省商務廳相關人士介紹,加強楚菜文化研究,統籌規劃楚菜產業布局,打造以農業為基礎、餐飲業為核心、食品加工業為主體的楚菜產業鏈,有利于帶動餐飲、旅游、物流等產業發展。
打造一個美食之都14個美食之鄉
魚米之鄉的靈秀湖北,為楚菜發展提供了優質豐富的食材資源,但與川菜、湘菜、粵菜相比,存在品牌提升乏力、產業化程度偏低等問題。“以川菜為例,四川火鍋的產業融合度非常高,食材、底料、調味品等關聯產業形成一系列品牌。作為農業大省,湖北的農產品與餐飲業的融合度,還有潛力可挖,楚菜產業發展大有可為。”省商務廳內貿處調研員周呈敏介紹,推動湖北菜的發展,重點是促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省政府下發意見,給楚菜發展確定目標——創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名城、名街、名企、名店、名菜、名點;培育年營業額10億元以上、以餐飲經營為主體的企業集團10家;到2025年,打造萬億楚菜產業,將湖北建設成為美食強省。“目標振奮人心!”劉國梁說,湖北菜在全國很受歡迎,在北上廣深等地區占有率很高,打造楚菜公共品牌,在助推湖北菜走向世界的同時,還能推動農產品、食品加工等楚菜產業鏈發展。
我省將打造楚菜特色聚集區——意見提出,重點建設1個“美食之都”,即世界(武漢)淡水魚美食之都,同時打造14個“中國美食之鄉”——中國(鄂州)武昌魚美食之鄉、中國(天門、仙桃)蒸菜美食之鄉、中國(潛江)小龍蝦美食之鄉、中國(荊州)楚味美食之鄉、中國(鐘祥)養生美食之鄉、中國(襄陽)三國文化美食之鄉、中國(武當)道教文化美食之鄉、中國(神農架)生態美食之鄉、中國(黃州)東坡美食之鄉、中國(黃岡、黃石)豆制品美食之鄉、中國(咸寧)丘陵鄉土美食之鄉、中國(黃梅)佛教禪宗文化美食之鄉、中國(宜昌)江鮮美食之鄉、中國(恩施、長陽)土家美食之鄉。
講好故事更要苦練內功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吃有了更高的需求。
推動楚菜創新發展的意見中,特別提出要鼓勵楚菜研發創新,支持餐飲企業設立楚菜研發機構,研究創新楚菜菜品和調味品,改良飲食器皿,適應群眾餐飲消費的新變化、新需求。“楚菜創新,也是為了更好滿足消費需求”,周呈敏說。
“從鄂菜到楚菜,再到楚菜創新,湖北菜轉型升級迎來風口”,中國烹飪大師余明社認為,除了借助文化品位提升品牌形象、提升湖北菜的附加值外,湖北餐飲企業還要苦練“內功”,在菜品創新、烹飪技術、產品結構等方面下功夫,用好故事吸引消費者、用“好口味”留住消費者,全面提升湖北菜的競爭力。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湖北菜曾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有“食在廣州、味在四川、店在武漢”的美譽。但近年來,川菜以親民的價格,重慶火鍋以方便復制,江浙菜以健康美味、店面裝修時尚的模式,搶得了先機。
意見還提出,要引導餐飲企業運用互聯網技術,發展新興餐飲業態,實現餐飲服務的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鼓勵資本運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兼并、收購、參股、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餐飲集團,壯大楚菜餐飲龍頭企業。
另據透露,我省將加快制訂楚菜技術標準,充分發揮省內科教資源優勢,盡快形成與楚菜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支撐體系。
轉自:湖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