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荷蘭皇家菲仕蘭聯合發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執導,零點有數負責完成的2019中國奶商指數發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居民乳制品的攝入量嚴重不足。
公告顯示,2019年中國奶商指數為60.7分,僅比2018年高出0.1分,存在很大提升空間。調查顯示,中國奶商指數發展不平衡,總體呈現出“意識高、知識少、行為差”的結構特征。
我國居民對乳制品攝入存在很大的誤區,最明顯的就是誤把必需品當成了營養品。數據顯示,38.8%的公眾認為乳制品是每日必需品,61.2%公眾對乳制品的定位是營養品。尤其在廣州,只有23.5%公眾認為乳制品是每日必需品,而76.5%公眾認為乳制品是營養品。可見,公眾對于“乳制品是每日膳食必需品”這一概念還沒有形成普遍共識。
而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奶類富含鈣,優質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增加奶類攝入有利于兒童和青少年成長發育,促進成人骨骼健康,建議把牛奶作為每日膳食的必需品。
在具體攝入量上,調查顯示,僅有40.5%的公眾知道每日應該攝入乳制品300ml,而實際每日攝入量達到這一標準的公眾比例更低,只有19.5%。
而父母在給嬰幼兒補充乳制品方面也存在很大誤區。報告顯示,對于7至12個月的寶寶,17.9%的父母錯誤補充了乳制品,對于13個月以后的寶寶,21%的父母在給寶寶斷奶后沒有及時補充其他乳制品,對于13個月至6歲的寶寶,77.6%的父母沒有正確引導寶寶喝奶。
據介紹,7至12個月的寶寶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在母乳和配方奶粉之外,其他乳制品都不適合補充。而寶寶13個月以后需要補充其他乳制品以滿足成長發育所需。
此外,由于飲食習慣的差異,我國公眾的乳制品消費仍以“喝奶”為主,與西方的攝入量差距主要體現在尚未建立“吃奶”的習慣,特別是吃奶酪的習慣。數據顯示,26.9%的公眾認為攝入乳制品喝奶就夠了,23.7%的消費者被動攝入奶酪。不過,從不同年齡段消費人群看,“10后”消費者的“吃奶”習慣正在形成。(記者 周子荑)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