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動畫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數字娛樂產業藍皮書:中國動畫產業發展報告(2017)》。藍皮書指出,泛娛樂時代的來臨,使國產動畫迎來發展的新契機,圍繞著IP進行產業布局是整個泛娛樂時代的核心內容和價值體現。國產動畫品牌的塑造,以內容為王,加上用戶體驗,兩者互相疊加、垂直滲透。國產動畫品牌的推廣運營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現優質動畫IP的價值,促進產業的持續發展。
消費群體擴大助推產業升級
藍皮書稱,2016年,包括動畫和漫畫在內的中國動漫產業維持上升態勢,產業規模繼續大幅提升,總產值達到1497.70億元,同比增加283億元,同比增幅為23.3%,相比2015年增速提高5.4個百分點。這是中國動漫產業自2013年啟動轉型升級以來取得的最高增速。
具體到動畫方面,據中娛數字創意產業研究院和易觀智庫監測的數據,2016年,中國的動畫消費者已達到2.6億人,中國互聯網動畫內容活躍消費者規模達到568萬人,邊緣動畫內容活躍消費者規模達到8028萬人。少兒動畫的用戶規模占據中國本土動畫用戶的絕大多數,仍是產業主流。
根據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常年對中國電視收視的監測,在全國主要城市動畫節目的收看觀眾中,男性觀眾從2008年的52.4%逐漸下降到2016年的47.6%,女性觀眾則從2008年的47.6%逐漸上升到2016年的52.4%。在年齡方面,4~14歲觀眾的構成從2008年的43.1%下降到2016年的31.6%;15~24歲觀眾從2008年的8.4%下降到2016年的5.7%;而25歲以上觀眾的構成從2008年的48.5%逐漸上升至2016年的62.7%。25歲以上的成年人成為動畫節目的主要收看群體。
藍皮書指出,動畫節目電視播出數量自2012年以來就穩定在30萬小時左右,現階段播出空間已經飽和。國產電視動畫片經過多年來的持續高速增長,已經從原來的數量相對稀缺轉為總體數量相對過剩,這將持續要求國產動畫在降低產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精品力作,從粗放式增長向精細化經營方向發展。
此外,得益于相關政策的扶持,國產動畫電影產業在2016年步入全新發展時期。借助高科技,提升了動畫電影的工業水準,促使動畫電影加快升級換代。不過,國產動畫電影主要還是“兒童向”的“低幼”類型,極具市場潛力的“全齡向”和“成人向”產品稀缺。
品牌授權讓動畫IP由一生萬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商業模式更是從PC互聯網時代的流量經濟變成了粉絲經濟。這在產品生產模式上主要體現為娛樂化、IP化、互動化。藍皮書稱,圍繞著IP進行產業布局是整個泛娛樂時代的核心內容和價值體現。在眾多IP內容中,動畫作為孵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聯動開發的巨大商業價值,帶來的產業融合規模不容小覷。
根據易觀智庫《2015~2016二次元產業專題研究報告》,動畫衍生品的消費人群逐漸由兒童群體擴充至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更高年齡段人群,并不斷細分出更多類別的消費模式。在動畫消費者中,90后、00后群體用戶付費比例較高,他們愿意在各種動畫內容上消費,例如海報、寫真等印刷品,玩偶等周邊產品,以及聲優的演唱會及相關表演。在動畫文化周邊上,動畫用戶每年平均花費超過1700元。
從細分市場來看,目前中國動畫衍生品主要包括動畫玩具、服裝和出版物等三大類別。其中,動畫玩具占據中國動畫衍生品整體市場的51%;動畫服裝和動畫出版物則分別占據動畫衍生品市場的16%和4%。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土動畫IP競爭力仍相對較弱,中國動畫衍生品市場75%以上營收利潤流向日本、韓國、美國的動畫衍生品廠商。其中,日本和美國動畫的衍生品中玩具的銷售比例最大,其次是服裝和掛件。而國產動畫衍生品以服裝及掛件等為主,附加價值以及客單價更高的模型銷售份額偏低。
藍皮書指出,從其他國家經驗看,動畫衍生品的市場規模通常大于內容市場規模,衍生品開發和營銷是動畫產業鏈中最為重要的盈利環節。目前中國動畫衍生品的相關工藝、制作水平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最重要的是要打造知名的動畫衍生品公司品牌。(王曉)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