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人工智能如何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新質生產力引擎”,來看記者在上海的探訪。
記者來到上海世博中心,現場正在進行一場以“人工智能服務實體經濟數字技術融合創新”為主題的合作大會。本屆大會共有來自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1200多名代表參加,覆蓋通信、工業、醫療、消費等多個領域。許多企業代表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優化供應鏈決策,或者將生成式AI融入產品生產設計和客戶服務等流程中。
在人工智能模型升級到千億級參數的當下,“用不起”與“不會用”的問題仍在撕裂人工智能紅利,而共建共創,融合發展,打破模型壁壘和拆解能力模塊或許是打通“AI普惠”“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大模型“下工廠”智聯網“上高速” 數實融合驅動新型工業化
人工智能模型在生產線上的應用情況如何,工業智聯網基建的承載能力是否能應對?來看記者的探訪。
記者身旁展示的是一條藥品分揀的具身智能產線,亮點在于實現了工業機器人的“跨品牌組隊”,五臺不同廠商的機器人通過一個智能平臺連接,像拼裝積木般自由拆解任務流。當記者隨機更換產品型號時,它能做到自適應識別,自主學習換產。
聯通數科首席技術官李凱表示,普通產線如果更換包裝,重新調整產線要兩三天時間,但是如果是用機器人來做,只要訓練半個小時就可以。這個平臺最大作用就是不管什么樣的機器,都能把它連起來管好,而且發揮出它的長處。
然而,產線柔性切換的具身智能變革,對工業智聯網基建的承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5G-A網絡與AI的融合就像是一場“智能連接能力”的躍遷,正在從底層重構智能制造的協作邏輯。它既像高速軌道,讓千億級參數的AI模型得以在生產線上飛馳;又如同精密齒輪,以99.999%的可靠性將瞬時決策轉化為零損耗的執行。
專家介紹,構建了普惠速成的元景MaaS平臺,提供零代碼、低門檻的大模型開發應用工具集,打造了40多個行業大模型和100多個行業場景智能體應用,助力企業實現降本、提質、增效。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