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九重陽節,過出文化味

      九九重陽節,過出文化味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沿襲至今。在嶺南地區,與重陽有關的民俗綿延上千年,廣州人至今保持著重陽登山...
      2018-10-17
    • 北京傳統村落修繕有了“規章”:尊重特色 保護真實

      北京傳統村落修繕有了“規章”:尊重特色 保護真實

      老北京的傳統風貌不僅是老城里的青磚灰瓦,分散在各處的古村落也應展露別具一格的特色。針對北京市現有44個國家級和市級傳統村落的保護與修繕,市住建委等部門近日聯合發布《北京市傳統村落修繕技術導則》。
      2018-10-17
    • 巨資修復千年古鎮緣何遇冷

      巨資修復千年古鎮緣何遇冷

       位于無錫、蘇州、常熟三地交界的蕩口古鎮,素有“小蘇州”“銀蕩口”之譽,是無錫市最早一批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區)和國家4A級景區的古鎮,也是無錫市域內保留江南水鄉古鎮舊貌最為完整的古鎮。12日,蕩口古鎮110多戶經...
      2018-10-16
    • 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教科文組織非...
      2018-10-16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融通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融通發展

      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當前一項重要工作。而事實上,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和組成,不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開發卻瓶頸多多,甚至有的還瀕臨斷檔,難以為繼。首批國家非...
      2018-10-10
    • 2025年文物保護利用傳承體系基本形成

      月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日前印發的《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進行解讀。“《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份專門針對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并以中辦、國辦名義印發的中央政策文件。”國家...
      2018-10-10
    •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傳統節日文化

      傳統節日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節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形式多樣,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資源。
      2018-10-10
    • 懸空寺四十年來首次大修揭秘

      懸空寺四十年來首次大修揭秘

      10月恒山,翠屏染金,懸空勝境迎來它大修后的第一批游客。清晨7時半,心急的游客已抵達景區,晚上8時半夜幕降臨,最后一批游人仍徘徊駐足;今天上午通往懸空寺的路已經堵上了。今年9月,山西渾源懸空寺閉門謝客,接受40年來第...
      2018-10-08
    • 臺北故宮展出26件“國寶級”書畫

      10月4日起,臺北故宮推出“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展出26件精品文物。此次展覽作品自東晉橫跨至元代,兼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展品包括13幅“限展”書畫,為保護脆弱文物,單幅書畫每次只能展出42天,因此將分兩期陳列。
      2018-10-08
    •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真的不必任性拼“顏值”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真的不必任性拼“顏值”

      眼下,在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過程中,有些地方掀起了“整容”風,本來就很有限的專項財政資金被投入到無限的物質環境“美化”中,不僅造成巨大的人力、財力浪費,而且耽誤了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時機、有損傳統村落的核心價值...
      2018-09-29
    • 中國文物保護“網絡公募”漸熱 “數字供養”創意助傳承

      中國文物保護“網絡公募”漸熱 “數字供養”創意助傳承

      “網絡化、數字科技、智慧保護”成為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以下簡稱“敦煌文博會”)的核心詞匯,也成為世界各國探討文物保護的共同議題。
      2018-09-29
    • 老字號新生態:瓷器老字號,品牌正擦亮

      老字號新生態:瓷器老字號,品牌正擦亮

      瓷器,是我國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然而,遍觀當下瓷器市場,就可發現體量雖大,但品牌少而散;不少老字號經營困難、難以為繼。瓷器老字號如何講好故事擦亮品牌,如何保證品質重振品牌?亟待順應市場,創新轉型。
      2018-09-29
    • 傳承千年不蛀不腐的紙:工序有六道 技藝傳千年

      它傳承千年,不蛀不腐,使得文書典籍、書畫珍品得以千古傳存,被譽為“千年壽紙”。玉骨冰肌、綿韌潔白,獨特的品質使它和藝術共生,與文化共存。“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細分工序108道,歷時3年完成,這就是宣紙。
      2018-09-29
    • “非遺+時尚”彰顯文化自信

      “丟,丟,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捉住他,快點快點捉住他……”這首《丟手絹》兒歌,總能勾起無數“70后”“80后”的童年回憶:丟手絹游戲。一塊小小手絹能夠帶來一片歡聲笑語。
      2018-09-29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