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也能輕松有趣 請會說話的國寶C位出道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8-09





      “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


      三星堆青銅人像:說我像奧特曼的你別走;陶鷹鼎:陶,醉了6000年;長信宮燈:照著你;曾侯乙編鐘:Duang……這些文采飛揚卻又穿越古今的宣傳文案,出自《如果國寶會說話》這部獨樹一幟的文物紀錄片。當古史不再是高冷的金文篆書,當紀錄片也能像下飯劇一樣輕松有趣,當國寶會說話、會對我們的凝視報以深情的回望,吸引一大波自來水、路轉粉也在情理之中。
     


      擊鼓說唱俑以第一人稱自述,婦好墓鸮尊的BGM全程竟是《憤怒的小鳥》,“喵星人”以自帶萌屬性的動畫在漆食盤上蹦跳,國博知乎紅人河森堡親自上陣生動解說,無不是這部片子的亮點。說虛一點,主創團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汪洋恣肆的創造力和大氣磅礴的行動力”是片子的制勝密碼;用技術宅的話,引入8K的新標準,三維數字掃描、表面微痕提取、數字拓片、數字線圖等技術使動畫演示更加生動準確,加上新媒體化的剪輯手法與專為耳機收聽訂制的融媒體聲音,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讓歷史可聽可看可感,助推這部片子大獲成功。


      動用如此復雜的技術,是為了“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事實上,除了技藝、文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進行活態傳承,那些一動不動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隨著主人的逝去已成陳跡。從電視片,到藝術展,從復原遠古城市,到復制古代用品,現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觸古人賴以生活的物質載體。在這一過程中,活起來的不只是文物,還有人們心底里關于民族歷史文化的記憶。


      每一件國寶,都是古代生活的一個片段。當它靜靜地躺在博物館的展臺中、地庫里,你或許想象不到他在千年前曾見證了刀光劍影、喧囂嘈雜。商鞅方升無言,但它親歷了秦國變法、六國一統,是度量衡定于一尊的見證;里耶秦簡無言,但那里記錄了中國有記錄以來最早的身份證和戶口本;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無言,但你可曾想到,這件代表漢初織造最高水平的衣服,或是漢代貴婦宴飲聚會中的百變穿搭……歷史無言,只不過它等待我們發掘文物背后的那些故事。那些故事,正是國寶“想說的話”。


      錢穆在《國史大綱》序言中說:對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對很多人而言,歷史教材中的時間、事件與意義,雖然客觀但又少了幾分情感,九品中正、六部九卿、五代十國在腦子里形成的或許是沒有畫面、模糊抽象的印象。所以高明的啟蒙老師會用衛戍區司令解釋九門提督,會用元代的“拈鬮射利” 對比彩票,會把曾感嘆“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的白居易看作唐代的蝸居客……軍國大事背后的油鹽醬醋,讓歷史的大框架有血有肉;那些千古皆然的內容,最能讓我們產生對歷史的共情與親切。畢竟,同樣有衣食住行的需求,同樣面臨生老病死的處境,任環境滄海桑田、技術一日十年,生活的母題始終不變。


      一些學者從卷帙浩繁的典籍考證名物制度,從一支箭的工藝細節,到升席降席的每一個動作,試圖用3D特效還原古代禮儀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經典因此得以“翻譯”,古代的生活場景仿佛歷歷在目。“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認識古禮,不代表回到商周,更不是沉溺于器物收藏,而應從文明之源中體會因時損益的制度和一以貫之的禮樂精神。所以,尋找古今的交匯處、共鳴點,只是認識歷史的第一步;接下來還得從傳世文物、考古發現、文字材料中發現歷史的多樣與深刻。正所謂:先求其同,后求其異。對于研究者而言,孜孜不倦、皓首窮經仍是得其門而入的基本功;對普通人而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或許不太現實,但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仍然必要。
     


      如此說來,《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成功就更容易被理解。有人說:2017年是短視頻行業元年。相比前幾年陸續走紅的《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用厚重大片讓歲月化作徐徐展開的恢弘長卷,那么《如果國寶會說話》那一個個逼入眼簾的小視頻只不過是風霜歷史的驚鴻一瞥。100件文物,100個故事,100種表達,在五分鐘里閃轉騰挪出多樣的視聽感受,既摸準了觀眾的需求,也適應了互聯網傳播的趨勢。所以,與其說是“說話”,不如說是“對話”,和秦漢唐宋找找共同語言,為我們感知歷史打開一扇門。


      這正是:國寶原本無言,靜觀歷史風云。跨越今古鴻溝,洞開歷史之門。(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石羚)


      原標題:請會說話的國寶C位出道 | 睡前聊一會兒


      轉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融媒體情境下的新紀錄片:被嚴重低估的產業

      前幾年,《喜馬拉雅天梯》《我們誕生在中國》《生門》《我在故宮修文物》等若干中國紀錄電影進入院線。雖然,電視和新媒體紀錄片都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仍被專家評判為一個被中國市場嚴重低估的產業。
      2018-04-12
    • 市場破冰見暖 中國紀錄片“院線時代”到來了嗎?

      “作為一匹市場黑馬,《二十二》取得全球紀錄片票房冠軍,這說明中國紀錄片院線時代已然來臨,中國電影市場擁有足夠空間接納紀錄片。”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指出,2017年,國產紀錄...
      2018-04-24
    • 中國紀錄片整體欣欣向榮 巨大市場潛力逐漸顯現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紀錄片的邊界、類型與產能、產值”論壇,同時發布了《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而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國際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產業與傳播論壇2018”,并發布了...
      2018-05-03
    • 紀錄片“出海”,機遇與挑戰并存

      中國紀錄片成規模“出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絲綢之路》《話說長江》《望長城》等中日合拍紀錄片開啟了中國主流媒體與國際知名媒體的合作。然而,一段時間里,中國大多扮演紀錄片資源提供者的角色,在國際合作中處于被動局面。
      2018-06-14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