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鬧鬧的2018年電影暑期檔落下帷幕。這個暑期檔可謂百花齊放:6月至8月共上映137部影片,涉及喜劇片、動作片、青春片、科幻片、懸疑片、動畫片等多種類型。
根據國家電影局提供的數據,2018年暑期檔全國電影票房173.99億元人民幣,較去年的163億增長6.74%。其中,有24部影片票房過億,5部影片超過10億,6部影片票房在5—10億之間。觀眾對這個暑期檔的認可度也較高。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藝恩展開的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暑期檔滿意度83.4分,為本年度調查檔期最高分。
一批國產片收獲票房口碑雙贏
2017年暑期檔國產影片《戰狼Ⅱ》一枝獨秀,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票房紀錄。僅這一部影片就貢獻了56.8億票房,約占當年暑期檔總票房的35%。與之相比,今年暑期檔影片類型相對豐富,一批重磅國產電影與好萊塢商業大片、中美合拍大片《巨齒鯊》、獲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日本影片《小偷家族》等同臺競技,提供給觀眾更多元的觀影選擇。截至目前,共有8部國產影片票房躋身今年票房25強,幾乎每一周都有國產強片上映牢牢吸引觀眾,接力讓暑期檔熱度延綿持續兩個多月,呈現整體繁榮、參差多態、健康可持續的電影生態。
優秀國產影片收獲高票房的同時贏得了觀眾、專家的高度認可,觀眾對勇于拓新的電影創作給予積極反饋,影片質量與票房表現呈現密切的正向關系。叫座的不叫好,叫好的不叫座,這一怪象今年暑期檔不復再現。《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戲》《邪不壓正》《動物世界》《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快把我哥帶走》……一批優質國產影片贏得票房和口碑雙贏。與之相對,《阿修羅》《歐洲攻略》《愛情公寓》《金蟬脫殼2》等影片雖然云集眾多明星、制片成本高企、前作是人氣IP,但無論票房表現還是口碑評論都敗走麥城,可見,觀眾對大明星和大IP的敏感度正在下降,觀影心態更成熟理智。
中國電影創作者與中國電影觀眾正步入一個更為成熟、穩定的階段,優質國產片越來越得到市場的積極反饋,這必將影響與激勵越來越多的人才與資本,潛心聚力優質國產電影的創作,這種良性的市場循環,將有助于中國電影持久健康發展。
喜劇和現實主義創作表現矚目
在亮點眾多的這個暑期檔,喜劇片和現實主義創作尤為值得一提,二者以高水平的作品拓展了觀眾的原有認知與接受度,后者將對國產電影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喜劇片是暑期檔的傳統優勢。這個夏天,喜劇片呈現多元豐富的樣態。《西虹市首富》延續“開心麻花”的喜劇風格,《我不是藥神》可視為半出黑色喜劇,《一出好戲》是大膽突破的寓言喜劇,另外,《邪不壓正》的諷刺荒誕喜劇,《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的動作喜劇也都能劃入寬泛的喜劇范疇。這批更寬泛意義上的喜劇在贏得觀眾喜愛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更新中國觀眾對喜劇的認知,為后來的創作者打破喜劇創作的“天花板”,贏得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中國電影具有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無論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左翼電影、四十年代的進步電影,還是七八十年代的新時期電影,都以電影的方式發揮了推動社會變革與進步的功能。近年來,中國電影一直在現實素材與藝術再創作之間謀求更好的平衡點。從《親愛的》《失孤》《中國合伙人》到《滾蛋吧!腫瘤君》《芳華》《相愛相親》《解救吾先生》《我不是潘金蓮》《無問西東》等,一批現實題材作品實現與電影類型融合,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的嚴肅表達,市場反響也愈發熱烈。
過去一些現實主義創作,要么受限于現實真實而缺乏藝術再造的魅力,要么藝術再造過于跳脫而失去了真實的震撼力。取材真實事件的《我不是藥神》,與此前的很多現實主義作品不太一樣。有的影評人以“貼地飛行”概括這部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其本質是一部根據現實素材改編、尊重藝術創作規律和觀眾觀影需求的商業電影。它的故事核來自現實生活,藝術手法源于創作者的苦心設置,不管表面看起來多么“貼地”,精神指向最終是“飛行”的。現實主義創作的票房成功和引發的巨大社會效應,給予我們啟示:長久以來現實主義創作與商業成功不可得兼的矛盾并不存在,看似不可逾越的鴻溝只是創作者的自我設限,現實主義創作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生長空間。
準確把脈時代和觀眾興奮點
電影總是以特有的藝術方式反映正在發生的社會生活,今年暑期檔的一批影片如《動物世界》《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戲》《我不是藥神》等,雖然題材不同、風格各異,卻不約而同設置了類似的“故事”:經濟窘迫的主人公意外獲得一筆巨額財富,困境迎刃而解,但隨巨財相伴的是對人性底線的挑戰,最終,他們都選擇了堅守自我。這些影片如同一個個多棱鏡折射經濟高速發展之下的某種社會焦慮,以及老百姓內心深處的現實訴求——病有所醫、住有所居、老有所養。
相同的是,影片前半段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詰問,在影片后半段主人公以行動給出一個堅定的答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動物世界》里鄭開司被一次次地欺騙、利用,他最終選擇不為金錢扭曲自我;《一出好戲》里的馬進面對小興巧取他人公司財產的提議,有過躊躇搖擺,最終他燒毀了那艘欲望之船,拯救了大家也拯救了自己;《我不是藥神》里程勇暴富之后對白血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散盡家財為病人貼錢買藥;《西虹市首富》里的王多魚以絕不踢假球作為不可逾越的底線……影片一開始,這些以失敗者面目登場的小人物,經過現實的磨礪和不懈的奮戰,最終找到了正向的人生價值,實現了自我成長。
這些影片既體察了當下的觀眾心理,又適時以符合主流價值觀、傳統道德觀的答案予以撫慰和歸化。它們之所以能收獲票房和口碑,正是因為把準了時代脈搏的興奮點和觀眾的訴求,聚焦并回應了當下中國社會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暑期檔落幕了,可喜的票房成績和良好的觀眾口碑,將有望提振電影業的整體信心。然而,仍有一些現象不容忽視,如整個暑期檔共有20余部影片提檔、撤檔或調檔。
“提高質量是文藝作品的生命線”。今年暑期檔再次強化這一認識,只有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電影作品,才會產生感染力、吸引力,真正傳得開、留得下。進一步凝心聚力,改變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加強優秀作品的創作,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仍然是廣大電影工作者必須解決的時代命題。(作者周舟,單位:中國電影資料館)
原標題:今年這個電影暑期檔 創作與觀眾一同走向成熟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