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子晚報:后舌尖時代的美食節目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5-28





           現在的美食節目真多,如果還停留在《舌尖上的中國》,那肯定OUT了,《風味人間》《源味中國》《人生一串》《尋味順德》,以及《行走的餐桌》《向往的生活》《中餐廳》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最近一檔老人關懷節目《忘不了餐廳》,也以幾位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開餐廳為節目框架。美食類節目以前大都是講主食或者菜色,現在零食也成了主角,還出了一部紀錄片叫《中國人的零食》。

      美食節目是一個技術活,重點不是怎么做,而在怎么拍。得益于現在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攝像設備和后期制作,高清長焦鏡頭、顯微鏡什么的,普通級別的攝影師也都能把一個普通菜品拍成藝術品,讓人垂涎欲滴。美食節目是影像傳播的好視角,它不只是為吃貨而準備的,也不是什么廚師學堂,更不是家庭主婦的必修課。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美食節目就不再是服務性的,它具備了文化整合的功能。

      “舌尖”主打的是“家”文化,你隔著屏幕感受到的不只是美食,而是媽媽、是家鄉的味道,是對大自然的禮贊,這里面有樸素的自然觀,探討了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舌尖系列的文化整合訴求是試圖把人拉回家庭“餐桌”,尤其是大家庭、大家族的餐桌。以陳曉卿為主導的節目創作者是有主體自覺性的,而且也通過強烈、明確的視覺符號,實現了“海外游子邊看節目邊流淚,立刻訂機票回國過春節”的情感目標。而“后舌尖”時代的美食節目不太一樣。如果說《舌尖》系列是想讓人回“家”,那么同是陳曉卿執導的《風味人間》就是在幫觀眾“尋根”,通過食物找到“來處”,實現文化和民族認同。《風味人間》里面,就通過中國家庭的土法腌火腿與國外現代化生產線靠數據做火腿做對比,強調美食背后的文化差異。你認同哪一個?鏡頭已經幫你下判斷了。相比之下,《尋味順德》則強調西學中用,通過精心改造西方食物,制造出新特色美食,雖然只是“順德”這樣的小空間,但卻展示了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從容。

      《人生一串》跳出了中國傳統的“家”“國”和“農業”框架,在這里,“家族”、“家鄉”是一個遠遠的背景,是一個偶爾被想起的烏托邦,但當下的生活,是城市、是各種漂。夜間燒烤這種簡單、粗糙,以肉為主,各種食材均是同一種料理法的生猛飲食,在“舌尖”或“尋味順德”的創作者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查了一下,果然,《人生一串》是bilibili出品。這個節目屬于90后,它是送給年輕人的“深夜食堂”,它不要精耕細作,不要等待四季雨水。燒烤攤是城市人群可以自由停留的戶外空間,在這里,你或許才感覺自己是屬于城市的,城市也是屬于你的,而那個即將要回去睡覺的房間,并不是家。也正因此,如今做飯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在外游蕩的“吃貨”卻變得越來越多了吧。

      從央媒到地方媒體,現在都把美食類節目作為一個重要“支點”,借此撬動收視率。現在新的美食紀錄片營銷文案都用力過猛,這意味著,審美疲勞已經開始了。畢竟,吃太多會反胃,美食再美,也只是食物,它承載不了那么多的文化符號。


      轉自:揚子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