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有1萬多家老字號。2006年,商務部先后認定兩批“中華老字號”1128家。在這些老字號企業中,幾經波折仍在頑強生存的僅占40%~50%。要重新煥發老字號的活力,除了企業苦練內功、不斷實現自我提升之外,還需給予其政策等外力支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消費理念的轉變,在以年輕人為消費主體的當下,許多老字號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如何讓老字號企業重新煥發活力,是其生存與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題。“沒有一家企業不想迎合消費需求,也沒有一家企業愿意一成不變。但如果企業自身都‘吃不飽’,還讓它去完成一項艱巨任務,這不太可能。”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一輕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奇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較于資金支持,營造穩定長期的政策扶持環境對激發老字號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更為重要。
“有名無實”的尷尬處境
關于老字號企業的發展現狀有這樣一組數據:新中國成立初期有1萬多家老字號,2006年商務部先后認定兩批“中華老字號”1128家。在這些老字號企業中,仍在頑強生存的僅占40%~50%,多數企業經營欠佳,一些老字號甚至空有品牌,已無產品。“不可否認,老字號的發展現狀已不容樂觀。聽到一些關于老字號去還是留的聲音,我很揪心,這不僅是因為我身處這個行業,更是因為老字號承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文化,眾多老字號產品都凝結著國人的一些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老字號是文化,文化是根啊!”從工人到技術崗再到管理崗,在老字號企業一干就是38年的李奇深有感觸地說。“中華老字號不都是茅臺那樣的企業,沒有那么高的附加值。”談及老字號當前的困境,李奇表示,老字號大部分是歷史的傳承者,一些工藝、手法傳承已久,不易改變。此外,老字號企業利潤普遍較低,一些企業管理方式落后,缺乏資金積累,人才流失嚴重。再加上當前虛擬經濟過盛導致老字號企業很脆弱,能不能堅守都成問題。
給資金,不如創造一個環境
長期以來,我國非常重視老字號的發展。今年2月,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文化部等16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推動老字號傳承與創新、加強經營網點保護、推進產權改革等方面促進老字號企業做大做強。
李奇表示,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提升自我是企業生存的基本法則,是企業自身努力的方向。近些年,老字號企業也在不斷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研發新品種、采用更好的原材料以及更高的標準來迎合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但從老字號當前的生存環境來講,應給予其政策保護和支持,讓其能夠健康發展。穩定長期的扶持政策環境比政府資金支持更重要,防止人才與匠心精神流失與防范國有資產流失同等重要。”李奇說。
李奇建議,大部分老字號企業都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廣泛吸納就業的同時,要想讓從業人員更加專心和安心工作,則需適當提高收入。但由于老字號競爭力弱,企業發展和儲備的資金實力不強,需要政府在稅收方面有所傾斜。
對于老字號企業的發展問題,不少政協委員也給予了關注。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天津市副主委、天津達仁堂京萬紅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文偉建議,大多數老字號企業經歷了“家族企業—公私合營—國有企業”的過程,由于體制原因,國企經營者大多更關注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缺乏關注長遠利益和品牌價值的動力,所以必須建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支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老字號企業改革。
劉文偉還建議政府聯合相關金融投資機構發起成立“老字號投資發展產業基金”,以專業的金融資本服務為老字號注入新活力,助推老字號產業健康發展。此外,還要加強專門保護老字號管理和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大對老字號的名稱和商標的保護力度。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