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扶持鼓勵老字號企業發展的政策密集發布。天津市日前發布了振興老字號工作方案,預計2020年,培育主營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1家、過10億元的企業5家、過億元的企業40家。此前,包括北京等多地都已經發布相關政策,還有不少地方提出鼓勵引入社會資本。在迎來一波政策利好的同時,不少老字號企業也紛紛通過謀求創新發展煥發新的生機。(據《經濟參考報》)
一塊招牌后面就是一段傳奇,一尺柜臺后都藏著一招絕活--老字號是見證城市歷史的活化石。在很多老字號企業經營者眼里,老字號本身就是一塊金字招牌。長期的歷史沉淀已經為企業積累了無形的品牌資產,是企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財富。
張小泉、五芳齋、吳裕泰、咀香園、趙李橋、玉川居、蓮香樓、新新麻糖、鳳城老窖.....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實際上都頭頂老字號的光環。在歷史洪流中,有的老字號順勢而為創造了新的輝煌,有的則難敵激烈競爭逐漸衰落。作為承載著商業文明記憶的企業,隨著各方保護意識的提升,老字號的創新和繼承已被提上日程。
早在1990年,原國家內貿部就認定了國內1600多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并授予金字招牌。在這些企業中,歷史最長有近500年,如康熙8年創立的王致和,是最早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的調味品企業,對中國乃至世界發酵業都作出過巨大貢獻。然而,僅僅過了10多年的時間,在這1600多家老字號中,勉強維持現狀的占到約70%;長期虧損、面臨倒閉破產的占15%;生產經營達到一定規模、效益良好的僅有15%左右。由此可見,曾經被譽為民族工業奇葩的中華老字號企業正面臨著一場"生存危機"。
為改變我國老字號企業步履艱難的經營現狀,商務部早在2006年開始在全國實施"振興老字號工程"。當年11月,商務部認定了第一批430家中華老字號。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老字號企業生產的商品已經喪失了社會價值,或即將被淘汰。相當一批老字號企業由于觀念陳舊、積累不足、冗員多、歷史包袱重、不重視老字號品牌的保值增值而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尤其是不少老字號由于長期忽視品牌經營和建設,躺在所謂的金字招牌上不思進取,吃老本,結果往往招致老字號品牌文化積淀損失殆盡。
毋庸置疑,老字號要應對"生存危機",就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進特許加盟和連鎖經營等現代經營業態,加強標準化建設,學會借助"外腦"。老字號企業既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品牌和信譽優勢,實現社會資本的積聚,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經濟實力,又要注重保持自己的傳統特色,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鞏固原有的品牌,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品牌。對于缺乏技術含量的老字號來說,品牌和服務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而老字號要想形成固定的消費群體,就必須做足"文化功夫",除了不斷挖掘和弘揚老字號的文化內涵外,還需要輸入新的文化元素。當然,老字號在奮發圖強的過程中更應珍視固有的企業文化、品牌潛質,充分發揮老字號文化本體的輻射力,吸取現代管理經驗,適應市場發展需求,使老字號魅力彌新、名不虛傳。在管理模式方面,老字號也需要引進國際先進管理理念,通過專業、系統和標準化的服務適應現代市場的需求。
可以說,如果不改變經營觀念上的陳舊觀念,即使改制、連鎖、加盟、跨地域擴張也難以從根本上挽救老字號所面臨的"生死危機"。老字號要想圖存求強,就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在創新發展上做好文章,大力拓展網絡營銷平臺,不等不靠,學會靠挖掘自身潛力做大做強,這才是老字號絕處逢生的最佳良策。(吳學安)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