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供給需要不斷提升質量水平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雷克鴻    時間:2017-04-19





      肉感覺不香了,菜也不是那個味兒。”有不少人感嘆,現在農產品的品種越來越多,味道卻越來越平淡,不再是“昔日的味道”。農產品生產追求生長周期短、增長速度快,帶來了效益與速度,卻也成為舌尖上的遺憾。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吃飽而開始追求“吃好”。消費者希望吃到安全、綠色、營養、味道純正的高質量農產品,對農產品的質量、品種、安全性要求也相應提高。農產品供給需要適應這種新需求。


      九三學社調研發現,當前,中國農業呈現結構性過剩的實質,是低品質農產品比重太大。


      不太合理的農業結構造成“劣幣驅逐良幣”。例如,優質的傳統土豬被劣質的快速生長品種所替代,養殖戶單純地養殖生長周期快的豬可以賣到更多的錢。最終導致大多數消費者面臨的選擇只能是生長周期短的差品質豬肉。如此循環下來,就會導致那些品質很好但產量不是太高、生產周期較長的農產品被淘汰。


      不太合理的農業結構造成農產品市場供求的兩極分化。比如,糧食總量不缺,但適宜面包等深加工的優質糧食卻總體不足,需要大量進口。再如,我們常常看到大米庫存嚴重,但五常大米等優質大米卻供不應求;柑橘銷路不暢,但具有特色的贛南臍橙卻從不愁銷。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農產品供給不是數量不足,而是品質不高、特色不夠,滿足不了消費市場不斷升級的需要。


      有專家指出,我國農業需要一場品質革命,通過從源頭到餐桌的革命,來滿足不斷增長的對農產品品質方面的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擴大優質水稻、小麥生產;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這表明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農產品生產應實行多樣化戰略,不能再單純地把增產多少列為農產品生產的目標,應該讓那些追求優質的農產品品種能夠得到推廣應用。例如,北京農業部門從資源庫中找回小青口、大青口、核桃紋等白菜老種子,反復試驗,提純復壯,讓這些“老味道”重回市民餐桌。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農業部提出了重點推進“三化”。一是推進標準化生產,二是狠抓全程化監管,三是推進品牌化建設,特別是在規模經營主體中首先推廣標準化生產。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方面的重視和努力下,農產品的質量水平將會不斷得到有效提升,我們將越來越多地享受到高品質的農產品。(雷克鴻)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農產品市場最開放亦喜亦憂

      從2004年起,中國農產品貿易由長期順差轉變為持續性逆差,2015年逆差額達到462億美元,比2004年擴大了8 8倍,年均擴大23%;2016年農產品貿易逆差雖同比減少了16 5%,但仍高達385 8億美元。
      2017-07-26
    • 放開某些農產品的進口并不是“狼來了”

      放開某些農產品的進口并不是“狼來了”

      一定程度上放開某些農產品的進口并不是“狼來了”,這些進口農產品在帶來競爭的同時,也讓國內農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2017-08-22
    • 農產品滯銷不能光靠電商“解圍”

      農產品滯銷不能光靠電商“解圍”

      應該說,作為時下破解農產品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有效途徑之一,農產品觸“電”不但是一種時髦的方式,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正因為這樣,不少地方似乎把解決農產品價賤滯銷的希望寄托在電商身上。
      2018-05-15
    • 解決農產品滯銷不妨先給舊觀念“松松土”

      解決農產品滯銷不妨先給舊觀念“松松土”

      近日,“菠蘿之鄉”廣東省徐聞縣的上億斤菠蘿滯銷,最低跌到5分錢一斤也無人問津。相鄰的海南省東方市又傳來芒果滯銷,大量已經成熟卻無人收購的果實堆積如山,開始熟爛在地里的消息。
      2018-06-1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