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菠蘿之鄉”廣東省徐聞縣的上億斤菠蘿滯銷,最低跌到5分錢一斤也無人問津。相鄰的海南省東方市又傳來芒果滯銷,大量已經成熟卻無人收購的果實堆積如山,開始熟爛在地里的消息。近年來,農產品滯銷事件此起彼伏,嚴重影響到農業經濟、農民增收乃至脫貧攻堅工作,成為當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面對的重大挑戰。
當地上億斤菠蘿滯銷,一方面是受天氣災害等客觀因素影響,因為前段時間是菠蘿成熟期,又連續遭遇暴雨,菠蘿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另一方面則因為大批菠蘿集中上市,從而造成供大于求,價格自然會下降。但天氣災害等客觀原因并不是唯一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一邊是徐聞縣上億斤菠蘿滯銷,一邊卻是徐聞縣一些農場種植的新品種菠蘿供不應求,而且新品種菠蘿價格是傳統品種的60倍以上,同一地的菠蘿待遇卻是“冰火兩重天”。
滯銷菠蘿是“百年未變”的老品種,種植接近百年,而暢銷菠蘿則是當地一些農場從臺灣地區引進的優良品種,而且種植暢銷菠蘿的農場在營銷方面更勝一籌。種植滯銷菠蘿的當地農民,多是坐等收購商到地里來收購,或自己采摘后運到交易市場等人來買;農場則是主動聯系大客戶,還通過電商進行銷售,另外還進行傳統的零散式銷售。
新品種暢銷,老品種滯銷,如此鮮明的反差,應該促進當地農民改弦易轍、轉變思路。但奇怪的是,吃了老品種菠蘿大虧的農民們還是不看好新品種,在他們看來,新品種投入太高卻又產量不高,而且新品種種植麻煩,而老品種在當地已經種植了近百年,他們已經形成了習慣惰性。這樣的現象在農村地區很常見,一些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又身處偏遠、相對閉塞的地區,這制約了他們的眼界,使他們欠缺改革的主動性。
面對農產品滯銷,首先要刨動板結的觀念土壤,要轉變農民的陳腐觀念。政府部門也需要對農民加強培訓,讓農民具備職業農民的素養,幫助農民轉變思維;同時還需要進行調整結構、推廣新技術、品牌化等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要能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布局。
在傳統農業社會,種植農產品要看天吃飯;進入現代社會,完全可以突破這樣的“自然規律”。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完善市場機制,加強引導與幫助。農業發展不能繼續困在“改革之坎”,只有農民、地方政府形成合力,才能讓農業發展走上康莊大道。(戴先任)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