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米、大豆及肉類等農產品進口量的大幅提升,一些人由此擔心大批量進口農產品是否會沖擊國內農產品市場,也有一些人以為,這是國內供應不足的表現。其實,一定程度上放開某些農產品的進口并不是“狼來了”,這些進口農產品在帶來競爭的同時,也讓國內農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對于農民來說,很多人會產生壓力,他們認為國外農產品要進來了,那自己的農產品是不是就賣不動了?實際上,這種壓力從根源上來講并不是國外農產品帶來的,而是國內農業現代化水平不足帶來的。比如養豬這件事,德國的養豬場可以實現全自動化,養1000多頭豬只需要兩個人。
從本質上來講,現在的農業也是全球化的。人們隨時都要面對全球同行的競爭,部分農產品的進口,只是讓人們更加清晰地看到全球化問題。
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國家對于主糧的進口還是有嚴格規定的。有數據顯示,去年我國三大主糧的進口量只相當于國內產能的3%,不會對糧食生產銷售造成明顯影響。
放開部分農產品的進口,實際上是我國加入WTO之后的一項責任。放開市場對國內農民來說其實也是新機遇。從國際市場來看,我國蔬菜、水果的品質和產量在國際市場上都有很強的競爭力,因此,對于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一定要全面看待,不必拘泥于單個農產品的競爭力問題,而是應該看到總體的得失和國際農產品貿易的大平臺、大融合、大趨勢。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面對新的競爭,只要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現代化技術水平,就有機會在全球化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張子雨)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