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最大擁有國,企業數量超5000家,2025年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有望超7000億元。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或超過1萬億元,并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賦能千行百業 打造發展新圖景
“人工智能+”的藍圖正從概念走向現實,為生活變革打開新空間。這些創新究竟如何勾勒出你我的未來生活?來看記者的報道。
基于無介質全息技術打造的影像,突破傳統顯示對屏幕的依賴,可以輔助醫生直觀查看三維病灶、打造虛擬教師互動課堂,應用在車載、醫療、教育等領域,提升人機交互體驗感。
當人工智能重塑消費端交互體驗時,在關乎城市安全的應急領域,AI驅動的裝備創新正改寫傳統作業模式。這架新型消防滅火無人機,給城市高層建筑滅火難題帶來新解法。
從“空氣交互”到“高空救援”,人工智能的賦能還在向城市治理的“神經末梢”延伸。
這套全球首創5G+射頻直驅無源傳感物聯網系統,不僅解決了傳統傳感器布線難、更換電池成本高的問題,更能適應石油化工、礦山井下等防爆、高危場景,填補了特殊環境下傳感監測的技術空白。
人工智能助力能源綠色高效開發
人工智能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新體驗,在能源領域,更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飛躍。人工智能+能源,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改變?人工智能加持下的能源開發到底有多智能和綠色呢?
在我國首口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的施工現場,人工智能算法實時分析鉆探過程中的扭矩、轉速、地質層理等參數,通過建立三維地質模型動態調整鉆頭行進方向,不僅將鉆探效率提升30%,更把井眼軌跡誤差精準控制在5厘米以內。
如果說人工智能讓深地勘探更“精準”,那么在油氣開發環節,智能系統則讓資源利用更“高效”。我國首套“地下地面一體化動態仿真系統”,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地下油氣藏、井筒、地面管網的全場景模型,既能像“天氣預報員”一樣精準預測油藏分布,指導工程師優化“注水趕油”方案;又能化身“流動監測儀”,實時監測井筒內油、氣、水混合狀態,提前預警“水竄”“氣竄”風險。
在提升開發效率的同時,人工智能技術更成為石化行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抓手”。在中國石化勝利油田,一套融合了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與數字孿生的智能系統,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優化碳捕獲的溫度、壓力參數,提升捕獲效率;同時利用數字孿生模擬二氧化碳注入油藏的擴散路徑,實現“驅油增產”與“碳封存”同步推進。
從原材料到成品 AI重塑輪胎生產全流程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如今,隨著“人工智能+制造業”融合的不斷深化,一條輪胎從原材料入場到成品下線的全流程,正被AI技術徹底重塑。這場發生在車間里的“智能革命”,也成為我國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的生動縮影。
在山東煙臺的這家輪胎廠,每一條輪胎都嵌入了微型芯片“身份證”,從原材料進廠到生產工序再到成品發運,全流程數據都被實時采集并上傳至AI管理平臺。全生命周期追溯的背后,是遍布車間的智能傳感器與AI算法的協同發力。
除了質量管控的升級,AI技術還讓輪胎生產的“體力活”變得更智能。在成型車間,過去需要工人合力搬運的輪胎胚體,如今由智能機械臂與無人運輸車“接力”完成。機械臂精準抓取胚體后,無人運輸車沿著磁條軌道自動規劃最優路徑,將胚體平穩送達下一工序。
AI技術的全鏈條滲透,帶來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的雙重飛躍。通過智能化改造,這家工廠的輪胎生產效率提升了30%以上,產品不良率降低了50%以上。
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滲透率已達68%,智能工廠帶動重點行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25%以上。人工智能+融入傳統制造業,不僅能煥發新活力,更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穩步邁進。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