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呼和浩特引進中科院院士工作站3家;總投資155.6億元的23個科技型企業簽約落地;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4家,總數達273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內蒙古自治區總數的38%;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56%……一串串數字,一份份成績,承載著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新的生動實踐,見證著呼和浩特市科技發展堅實的腳步。
優化創新環境優化 增強創新生態的吸引力
推動產業、技術、人才的匯聚,創新生態至關重要。
近年來,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呼和浩特一方面通過組織創新創業大賽、科技活動周、知識產權宣傳周等活動,一方面充分運用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加大對創新文化、創新政策、創新人才、創新主體、創新成果的宣傳力度,全面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和活力,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奏響了創新發展新樂章。
同時,呼和浩特搶抓新技術革命機遇,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建設,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以制度創新釋放活力,積極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開題破局,全力打造創新高地。
2018年,呼和浩特市本級安排各類項目137項,支持企業研發創新資金15263萬元;同時還積極爭取上級科技部門科技項目157項,爭取資金45374.8萬元,同比增長660%,創歷史新高。2018年,《呼和浩特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構建區域創新中心的實施意見(試行)》《呼和浩特市推進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的若干措施(試行)》相繼出臺,呼和浩特科技城、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新精準化服務平臺、中科院老專家技術中心呼和浩特工作站揭牌啟動。科技創新投入大幅增加、政策體系漸入佳境、服務平臺保駕護航,一條強化科技“硬支撐”、優化創新“軟環境”的康莊大道正在呼和浩特大地上徐徐展開。創新,正日益成為呼和浩特的鮮明標識與顯著氣質,呼和浩特創新生態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聚焦高新技術攻關 增強實體經濟的創新力
奶山羊精子的成活率達到60%以上,性控凍精技術在牛以外的哺乳動物身上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把采集到的約克夏豬精液進行X、Y精子分離,在國內第一個成功地將性控精液常溫遠距離運輸技術應用于性控豬育種......這一切都源自內蒙古賽科星繁育生物技術集團持續的技術創新與科研攻關。目前,賽科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性控凍精生產基地,擁有3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
近年來,根據科技政策和主導產業的發展,呼和浩特市聚焦云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制藥等重點領域,實施了一批重點技術項目,并積極申報上級科技計劃項目,通過項目帶動,強力推進自主創新,集中攻克了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產業技術升級,為實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了硬核技術支撐。
突出鄉村振興科技惠民 增強科技創新的支撐力
位于土左旗北什軸鄉恰臺吉村的內蒙古稼泰綠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現代科技為先導,引進堿稻種植項目,聘請了內蒙古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專家,采取生物綜合施策的有機改良辦法,通過兩年來的品種選擇、工廠化育苗、土壤改良,成功將鹽堿荒地改造為有機田,試種出有機堿田稻,稻米種植面積達到1200畝,稻谷平均畝產量800斤,當年產量達到96萬斤,依靠科技的力量,澆出了土默川的稻花香。同時,該公司規劃了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與中國農科院草原所、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聯合建設,培植優質青貯玉米、優質強筋小麥品種、 油用葵花等適宜新品種,引導當地農業改變種植結構,不斷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用科技之光點亮了恰臺吉村的鄉村振興路。
農業科技成功打破了水果、茶葉種植的地域屬性,在地處中國北疆的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員的大棚里種出了火龍果、香蕉,光伏農業園區種出了皇菊、龍井,實現了南果北種,南茶北移,為當地農戶打開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
從選育新品種到推廣良種良法,從春播到夏耕再到秋收,呼和浩特的科技特派員們經常奔走于田間地頭,跟蹤實施技術服務,通過試驗示范引導農戶調整產業結構,憑借科技的支撐,把鄉村振興的種子播撒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新時代,新答卷,新舉措,新成效。在呼和浩特大地這片千帆競發的沃土上,涌動著創新發展的澎湃浪潮,科技創新步履鏗鏘,邁向創新發展的新征程。(馮陶)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