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內蒙古通遼市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潛力巨大。2018年,全市非公經濟增加值完成806.99億元,增速4.5%,占GDP比重62%;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達20.04萬戶。
政策保駕護航,民企輕裝上陣。2018年12月12日,自治區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26條,我市迅速響應推進落實,于今年2月1日出臺了《通遼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33條。全市上下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部署要求上來,深刻理解“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的重要論述,準確把握民營企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貫徹“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舉措,圍繞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好“藥方”、搞好服務,制定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全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架好“連心橋”“溝通橋”。良好政商關系是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陽光”和“土壤”。在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我市牢牢把握“兩個健康”主題,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把準政治方向,找準工作定位,引導民營企業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堅定發展信心。推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既守住底線、把握分寸,又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切實把民營企業家當成自己人,以實際行動增強企業的獲得感。為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商會組織,切實發揮商會在民營企業發展中的主陣地作用,我市深化改革,不斷創新,圍繞九大產業鏈建立文化旅游、蒙醫蒙藥、肉牛等產業商會,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北振興、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建立通遼異地商會組織,為我市產業升級、影響力提升和招商引資多做貢獻,切實讓民營企業家站前臺、唱主角。
?政、銀、保、企合作,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信貸支持。融資難一直是民營企業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問題,針對民營經濟發展現狀,我市不斷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進一步下沉服務重心,充分發揮了解當地市場的優勢,有效服務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在風險可控情況下,提供更加靈活的民營企業貸款保證保險服務,為民營企業獲得融資提供增信支持。同時,積極推進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清零步伐,不斷健全優化與民營企業信息對接機制,實現資金供需雙方線上高效對接,讓信息“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進一步整合金融、稅務、市場監管等領域的企業信用信息,建設區域性的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加強數據信息的自動采集、查詢和實時更新,推動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跨地域互聯互通。
轉自:通遼市人民政府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