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和日麗,在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新井村的杏林里,三四百名工人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你看,這片杏林品種是‘圍選一號’扁杏,杏核每斤至少能賣5元。除去人工、農藥等費用,每畝地純收入不下100元。”杏林承包大戶張文指著眼前的一片杏樹說。
巴林左旗以山地地貌類型為主,十分適宜種植杏樹。當地山杏品種具有根系發達、適應性強、生態效益顯著等優點,但皮薄、仁小,經濟效益差。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2014年,張文瞅準杏產業的市場前景,承包村民700畝退耕還林地嫁接“圍選一號”扁杏。這個品種的優點是花期晚、抗旱抗寒、產量高、效益好,嫁接5年后達到旺果期,每畝地經濟效益可達500元到1000元。去年,他承包的扁杏林面積達到了1.3萬畝,其中2000畝已經產生效益,實現當年嫁接、次年成形、三年見果、五年豐產。
近年來,巴林左旗立足地域優勢,加大山杏和扁杏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形成“山杏+扁杏”的“杏扁”產業體系。目前,該旗山杏林總面積達150萬畝,已完成嫁接6萬畝。今年,該旗將繼續在富河鎮、三山鄉、碧流臺鎮、林東林場圍封山杏20萬畝、嫁接扁杏13.5萬畝,3年內計劃打造60萬畝山杏圍封改造基地和40萬畝扁杏嫁接基地。
“我家有17畝退耕還林地,今年以每畝3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赤峰市興昊園林綠化有限責任公司,不僅掙了流轉土地的費用,農閑時還能來這里務工,每天掙100元,已經掙了2000元了。”在碧流臺鎮邢家營子村,正在給杏林清林剪枝的李全生高興地說。他是這片地的領工,帶領的50名工人都是當地村民。
為突出示范引導、典型帶動、龍頭拉動作用,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全面激活資源潛力,巴林左旗分片區進行“杏扁”產業建設,積極謀劃產品研發和深加工,使“杏扁”產業發展成為一項富民增收的特色產業。
借力“生態+”,逐夢“綠富美”。巴林左旗把荒山荒溝變成綠水青山,讓產業鏈串聯致富鏈,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記者 韓雪茹 實習生 姚曉捷)
記者補記
赤峰市巴林左旗以山地地貌類型為主,種植山杏樹有多年的傳統。雖然當地山杏生態效益顯著,但經濟效益差,農民守著“綠水青山”卻鼓不起腰包。
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生態更美、百姓致富,巴林左旗上下求索。為了讓農民賺上“生態錢”,該旗因地制宜強“特色”,在山杏樹上嫁接扁杏,提高了杏扁產量,提升了經濟價值。隨著山杏和扁杏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該旗形成“山杏+扁杏”的“杏扁”產業體系,山更綠了,農民也有了掙錢的門路。
在“杏扁”產業的成長過程中,政府科學的規劃引導及種植大戶等的帶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巴林左旗“杏扁”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和體系。農業發展有著自己的規律,單打獨斗難成氣候,在能人、合作社的帶領下抱團發展,“杏扁”產業“戰斗力”越來越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提高了。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