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0年發展,山西省化工行業工業總產值是改革開放初期的329倍,占全省GDP比重由4%增加到17.5%;規模以上企業由30多戶增加到253戶;資產總額從10億元增長到4000多億元,行業競爭力不斷提升,為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記者12月11日從山西化工改革開放40年紀念大會上獲悉,作為我國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省正在實現由原料制造向材料制造、終端產品制造轉變的歷史性跨越。
山西省化工協會會長張莉萍指出,山西能源化工行業40年變化主要體現在六方面。
管理體制機制深刻變革。完成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政府主管向行業指導、國家出資向企業投資、國營工廠壟斷市場向混合所有制企業成為市場主體的深刻轉變。
特色化工體系構建形成。圍繞“肥、醇、炔、苯、油”5條發展主線,晉東、晉中、晉北三大化工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產業集群相繼形成,構建起了以煤化工、煉焦化產品深加工、鹽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工裝備制造、“互聯網+化工”為主體的化學工業新體系。
產業布局趨于科學合理。以晉煤、陽煤等集團企業為龍頭的晉東基地,成為全國最大的高濃度氮肥和復合肥生產基地;以潞安煤制油和晉煤MTG項目為核心,形成了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以焦煤等企業為龍頭的晉中(南)基地,形成了煉焦化產品深加工基地;以山焦鹽化等為代表,構建起精細化工集聚區。
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化肥行業形成百萬噸級化肥生產企業5戶,整體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豐喜華瑞40萬噸/年焦爐煤氣制尿素裝置等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新型化工材料力推陽煤太化新材料10萬噸/年尼龍6及4萬噸/年民用絲項目等13個重點項目建設。北留周村循環經濟工業園等七大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建設持續發力。
科技進步引領高質量發展。天脊集團等5家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技術中心,潞安集團組建了國家煤基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的科研實力和影響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潞安和晉煤集團煤制油項目、陽煤集團“晉華爐”和乙二醇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獲得突破。
行業地位與社會貢獻顯著提升。山西省無水硫酸鈉產銷量世界第一,煤焦油加工能力和焦化粗苯精制能力居全國首位,日化洗滌用品和合成天然氣產能位居全國前列,橡膠防老劑、熒光增白劑的產能行業領先,尿素、合成氨、甲醇的產能分列全國第二、第三和第五,400多種重點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均比較高。(記者 閆俊榮)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