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冠球:從田野走向世界的農民企業家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1-19





      40年,改革開放帶給了世界一個開放的現代中國。40年間,中國經歷著重構與蛻變,在這場變革中,中國企業家沒有缺席,他們的人生和命運與歷史大潮同步,折射著社會的進步和演變。魯冠球,1944年12月出生,萬向集團創始人、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創業55年,經營萬向48年。他不忘初心,以艱苦奮斗的本色和開拓創新的勇氣,率領員工,追求事業,永不懈怠,實現了企業的一次又一次飛躍。他愛黨擁黨,把企業目標融入國家目標,始終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保證了萬向的持續穩健發展。他心懷感恩,承擔責任,回饋社會,不斷創新方式。


      魯冠球可以說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杰出代表,是改革開放以來,蕭山民營經濟發展走出的第一代企業家,從一個窮極思變、帶著幾個農民搞鐵匠鋪的大膽青年,到家大業大、謹慎行事的鄉鎮企業家典范,魯冠球歷經了沉浮坎坷,也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他創造了一個在細分領域里的民族品牌——萬向集團。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他被稱為商界“常青樹”、民營企業“不倒翁”,更被浙商群體視為“教父”。


      從田野走向世界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從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國農民的兒子”,這是萬向集團官網對魯冠球的描述。


      1969年,國家批準每個人民公社可以開辦一家農機廠。24歲的魯冠球瞅準機會,變賣祖屋,帶領6位農民集資4000元,創辦“蕭山寧圍公社農機修理廠”,他任廠長。后來,魯冠球判斷中國將大力發展汽車業,因此決定砍掉其他項目,專攻萬向節,并將廠門口四塊牌子摘掉三塊,只保留“蕭山寧圍公社萬向節廠”。


      “我要5個手指捏緊,做好一個產品!”車間工人熱火朝天,生產出300多萬個優質產品。魯冠球起名叫“錢潮牌”,盼著它能帶來滾滾財源。1980年,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在山東召開,它成為蕭山萬向節廠的第一個爆發點。魯冠球親自帶隊,拉著兩卡車“錢潮牌”萬向節到主辦地山東膠南縣,但當時的蕭山萬向節廠屬于鄉鎮企業,被拒絕入場。魯冠球心一橫,“不能進里面,就在外面談。咱在門口擺攤!”幾個人鋪開兩張大塑料布,把萬向節擺滿一地,就堵在會場門口。


      3天下來,周圍路過的人指指點點,可就是沒能吸引汽車制造商的目光。魯冠球派出供銷員進會場,兩小時后得到答案——買方和賣方在咬價格。魯冠球開始算自己的成本,降價20%,還有一點兒薄利。第二天,供銷員把降價橫幅一貼,攤子前涌上來30多家制造商。此次訂單總共210萬元,魯冠球打響第一炮。


      此后數年,魯冠球帶領萬向在夾縫中強勢崛起。1981年,原材料鋼材漲價,生產成本提高。別的工廠都漲價,只有魯冠球不漲。他親臨一線,車間輪流上工不間斷、原料反復利用、按件計薪提效率。全廠工人都被他練成鐵骨頭,生生把成本壓低了30%。


      “錢潮牌”萬向節就這樣憑著低價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年銷售300多萬元。此后,魯冠球堅持薄利多銷,把產品擴展到傳動軸、制動器、密封件等3個系列。


      但魯冠球的好日子并不長久。鄉鎮企業一方面激活了沉睡的市場;另一方面,也給體制僵硬的國有企業帶來沖擊,原材料被分流,市場被分走。1981年1月,國務院接連下發8份文件,其中有7份涉及對體制外的農村鄉鎮企業的整頓。夏天,國家又發出兩份文件,規定如果鄉鎮企業脫離了為農服務的方針,就要收回對其減免稅的優惠政策。當時魯冠球所面臨的困難是空前和全方位的。


      1984年,擁有世界上最多萬向節專利的美國舍勒公司代表在廣交會上“相中”萬向,并在此后下3萬套訂單,萬向產品首次走出國門。


      1990年開始,魯冠球謀取國際市場。他的“錢潮牌”萬向節產品打開了日本、意大利、法國、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每年創匯在229萬美元以上。


      1991年萬向產值過億元。當年5月,魯冠球成為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轟動一時。1994年1月,萬向集團旗下的萬向錢潮在深圳成功上市,成為全國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


      進入新世紀,面對洶涌而來的國際化大潮,魯冠球更進一步抓住機遇,不僅成為國內第一個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廠商,還相繼收購了舍勒公司和翼形萬向節傳動軸的全球最大供應商——洛克福特公司。


      《半月談》雜志在1985年將他列為全國十大新聞人物。1991年,魯冠球登上美國《新聞周刊》封面,成為繼鄧小平之后,第二個登上該雜志封面的中國人。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他還贏得《華爾街日報》以“國家英雄式人物”為定義的贊譽。2016年胡潤富豪榜,魯冠球家族以550億元排在汽車富豪榜榜首。


      48年來,他以“奮斗十年添個零”、年均25.89%的增長業績,把這間曾用收購的廢舊鋼材等作原料,生產船釘、鐵耙、犁刀的“鐵匠鋪”,經營成為擁有4萬名員工,營收超千億元、利潤過百億元的現代化跨國企業集團。


      大浪淘沙。當無數中國民營企業家在歲月更迭中名噪一時又銷聲匿跡,魯冠球一直挺立在世界經濟的潮頭。他麾下的萬向集團,不但傲居汽車零部件領域的世界級地位,更以一系列前沿布局,牽動著汽車業的神經。此外,萬向集團還在農業、新能源、房地產等多元領域積極發展,其成功經驗甚至三次被哈佛商學院寫入教材,成為典型案例。


      引領萬向走上整車制造道路


      魯冠球曾說:“很想做大事,但是實力不夠,只能從小事做起。”造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整車,并且是新能源汽車,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大事”。


      創業48年,魯冠球的“造車夢”做了48年。他說,新能源汽車是萬向履行的社會責任。1999年,魯冠球決定造一輛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車。他一直和汽車零部件打交道,從萬向節到其他零件,又發展到部件、模塊,汽車的“內臟”幾乎摸了個遍,離造汽車只有一步之遙。“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然后死死抓住這個籃子”。這次,魯冠球緊緊抓住新能源電動汽車這個“籃子”。


      從成立電動汽車項目組開始,魯冠球就定下“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發展路線,并采用產業并購加自主研發的雙軌模式。彼時,電動汽車離人們的生活是那么遙遠。但魯冠球卻認準了未來電動汽車發展的趨勢。“我不造汽車,我兒子也要造。兒子成功不了,我孫子繼續。”這份執著與擔當,引領萬向走上了整車制造的道路。


      1994年,萬向美國公司注冊成立,這是魯冠球為整合海外資源而投下的一枚重要棋子。其后,萬向美國公司收購了QA1公司的股份。


      2000年由于舍勒公司經營不善,萬向整體收購了這家當年第一次將萬向領向國際市場的公司。


      2001年8月28日,萬向又收購美國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UAI公司,開創了中國民營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2002年,萬向以股權換市場,收購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軸承生產企業之一GBC公司,獲得其完整的市場網絡。后來幾年,萬向又收購了洛克福特公司等,逐步完成了一系列對國外汽車零部件廠商的并購。


      2013年,又正式收購美國A123系統公司,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此時的萬向,已從一個萬向節廠家蛻變為從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統模塊供應的世界級汽車零部件企業。


      2014年2月,萬向集團以1.492億美元收購美國豪華混合動力跑車制造商菲斯克。在此之前,萬向已經收購菲斯克的電池供應商A123 Systems。


      2016年9月,萬向自主研發的15輛新能源汽車(小型客車)通過國家汽車標準測試。2016年底,萬向集團年產5萬輛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項目正式獲國家發改委批準,終于拿到獨立生產新能源汽車資質,全國僅有六家。至此,萬向完成了對新能源整車產業鏈的布局,創業48年之后,魯冠球的“造車夢”實現了。按照規劃,接下來,萬向將投資2000億元,在杭州打造萬向創新聚能城,包括新能源客車、乘用車、電池和零部件等項目。


      魯冠球一直認為,自己不是商人,而是企業家。2017年1月,萬向集團召開總結表彰會,魯冠球說,“言不信者,行不果。有誠信,萬向才有今天,失去誠信就是失去未來。過去,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美德,現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必須。企業承擔了責任,社會才需要你,所以,堅守社會責任,就是堅守企業的生命。造整車,是我們對核心業務的再投資,更是我們對汽車責任的堅守。”這樣一位樸素的企業家,用畢生精力爭分奪秒地投入到企業的發展中,他說:“別人每周工作5天,你就一年365天都不休息,盡心、盡責、盡力去做,一定能成功。”如今,萬向集團已經成為年營收超千億元、利潤過百億元的現代化跨國集團,更是國務院120家試點企業集團以及國家520戶重點企業中惟一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同樣也是中國向世界名牌進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16家企業之一,成為中國民企的“常青樹”。


      “雖千萬人吾往矣”


      “戰士的終點,就是墳墓。”與病魔抗爭兩年多后,2017年10月25日,魯冠球逝世,享年72歲。魯冠球的人生傳奇雖然畫上句號,但是他身上的企業家精神生生不息——愛國敬業、創新發展、追求卓越、服務社會。


      魯冠球的身上,有太多的精神符號被人們記住,而這背后,正是一位杰出浙商和這個大時代共同創造的傳奇與榮耀。在蕭山經濟轉型升級、走向世界的當下,魯冠球留下的精神財富,彌足珍貴。


      在浙商群體中,魯冠球堪當一位“教父級”的人物,他以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廣泛尊重,他砥礪奮進的創業精神,激勵了無數浙商奮勇前進。馬云在悼念魯冠球時說,魯老身上最鮮明的東西,就是他骨子里與生俱來的企業家精神,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洞見和氣度。魯冠球走了,但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家朝氣蓬勃的企業,更是生生不息的中國企業家精神。(記者 曹雅麗)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