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12月18日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獲得中共中央表彰的百名改革先鋒人物中,有一位精神矍鑠的著名企業家,他就是被譽為"電子產業打開國際市場的開拓者"的TCL董事長、CEO李東生。
李東生的成功是蜚聲海內外的。他主導TCL開展重大跨國并購,開創了中國企業全球化經營的先河,他帶領企業在全球設立28個研發機構,產品銷往160個國家和地區,并創下了制造我國第一臺按鍵免提電話、第一代大屏幕彩電等多個第一。他帶領團隊建成完全依靠自主創新、自主團隊、自主建設的高世代面板線,實現了我國視像行業顯示技術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成為繼日韓之后掌握自主研制高端顯示技術的國家。
與改革開放同行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也正是這一年,李東生作為高考恢復后的第一批考生,考入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高考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也為他將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叱咤風云埋下了伏筆。
1982年,李東生走出校門,本來被分配到了政府機關,但他卻選擇了惠州一家才創建一年的外資廠--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即TCL的前身,并成為TTK的第43名員工。
伴隨著改革開放,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也造就了一批像李東生一樣具有開放胸懷和全球視野的企業家。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李東生擔任惠州市工業發展總公司引進部主任,與國際上著名的跨國集團公司廣泛接觸,利用這些公司資金、技術、管理優勢,吸引他們來惠州辦實業,相繼參與十幾家大型合資企業的籌建工作,并擔任這些企業的中方董事。
1990年年初,李東生第一次參加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看到國外參展企業展臺上琳瑯滿目的電子產品,李東生深感中國企業的差距,勵志要發展中國的實業。
那一年,上海浦東新區開發,中國對外開放出現了新局面。李東生再一次把握住改革的時機,先人一步,進行全國布局。1991年,李東生決定在上海創辦分公司,創新銷售模式、建立企業營銷網絡。上海市場的啟動,同時影響和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銷售。隨后,全國各地的分公司相繼開設。
在廣東沿海,"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的口號廣為流傳。上世紀90年代初,位于惠州的TCL,在李東生的帶領下找到第二個增長點,成功切入大屏幕彩電市場,推出28英寸王牌大彩電,一炮打響。
改革是發展的內生動力,改革背后離不開健全體制的支持。李東生接任TCL董事長以后,開始進行整體改制前的調研和準備工作。1997年,TCL與惠州市政府簽訂了契約,開始5年的"授權經營、增量獎股"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試點。5年的授權經營使TCL銷售收入增長了3倍,利潤增長了2倍,品牌價值增長了4倍,實現了由地方小企業向中國消費電子領先企業的歷史跨越。2001年授權經營結束時,TCL國有資產增值率高達261.73%,TCL以629萬臺"王牌"彩電的銷量登上了彩電行業領先者的位置,還意外獲得國產手機銷量第一的霸主地位,實現了銷售額211億元,利潤7.1億元。
2004年1月,TCL實現整體上市,李東生擔任董事長、CEO。整體上市標志著TCL在體制改革后進一步建立起完善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內市場壁壘逐漸拆除,中國企業走出去,形成全球化的競爭能力成為唯一的選擇。TCL是最早看到并實踐的中國企業之一。1999年,TCL全球化第一戰在越南打響。2004年,李東生把目光放到了歐美市場,快速并購法國湯姆遜全球彩電業務和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這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史上的開創性舉措。
在改革中挺起脊梁
正如投身改革開放浪潮中的大多數奮斗者一樣,李東生也遭遇過挫折與失敗。并購之后問題接踵而至,彩電業務和手機業務遭遇滑鐵盧,公司面臨巨大虧損,TCL在走全球化的道路上受到重創。李東生經過反思,發表了《鷹的重生》,以此號召TCL全體員工團結一心應對危機,共同推動組織流程和企業文化的變革,堅定推進全球化企業戰略的決心。
在李東生的眼中,沒有全產業鏈的掌控能力,就不可能與日韓企業一較高下,因此他瞄準了液晶面板。2009年,TCL斥資上馬華星光電,依靠自主創新建成我國首條高世代面板線,打破日韓企業在半導體面板制造領域的長期壟斷,改寫我國"缺芯少屏"的歷史。
改革永遠在路上。李東生發出"挺起中國經濟脊梁"的呼聲,清晰地傳達了TCL堅持以實業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通過30多年堅守實業,TCL在海內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上世紀90年代初立志發展實業,到提出"挺起中國經濟脊梁",堅守實業非常困難,可李東生依然堅定地一路走來。在談及堅守的原因時,李東生表示,以往,國外對我們實行技術封鎖,未來封鎖的程度也許會更高,中國企業自身要有能力應對這些問題。所以,實業是中國經濟的脊梁,這個判斷是對的。當然,做脊梁,壓力會很大,這些年能堅持下來,因為企業的經營戰略就是聚焦這個領域才能成功。從大的方面看,確實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做了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很多東西不能單純用利潤來衡量。
改革開放帶動企業轉型
在李東生眼中,TCL近40年的成長歷程,與國家的改革開放是同步的,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大致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改革初期的1981年公司初創,到80年代末,這個階段是企業的原始資本積累階段。在磁帶業務中獲得了第一桶金后,TCL選擇做電話機,當時在惠州人們所用的還是搖把子的電話,TCL一下子跳到做程控電話機,突破性地開發出國內首款無源的延伸電話,取得非常好的業績,也奠定了TCL的品牌。這一階段公司高速成長,完成了初始資金積累的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當時鄧小平南巡加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在那個階段,企業開始進入到優勝劣汰階段,能有持續進步、在企業管理水平能力上不斷提高的中國企業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第三個階段是中國向全球打開大門。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的大門逐步打開,而其中電子信息產業開放最早,中國企業也要適應從國內業務向全球業務轉型。一些企業開始嘗試建立自己在海外市場的品牌業務,也在那個階段,TCL并購了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這兩個大型跨國并購讓TCL在短期從中國企業變成全球化企業。
第四個階段是2008年之后,歐美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面臨轉型的巨大挑戰和機遇。在這個階段,中國經濟最快地恢復,而且利用改革開放多年形成的競爭力,快速地在全球許多產業領域趕上全球的領先水平,中國經濟的體量也在不斷地超越西方領先的國家。對企業來講,最重要的是能夠在很多產業領域已經達到或接近達到全球的領先水平。
在談到獲得"改革先鋒人物"表彰時,李東生感慨道:"1982年我大學畢業后參與創立了中國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之一的TCL,從一名懵懂青年成長為企業的領導者。40年間,我見證了中國經濟由弱到強,工業和科技實力快速提升,國家從封閉狀態走向全面開放。在此期間,TCL也從一家作坊式的地方小企業,發展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TCL近40年的成長歷程,與國家改革開放同步,我深深感恩這個時代,時代成就了李東生,時代造就了TCL。"(記者 馬奕)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