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弘揚民族精神”“以人為本”等,這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經營理念、經營目的、經營方針、價值觀念、經營行為、社會責任、經營形象等的總和。企業要想發展,必須繁榮企業文化,需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下來,并在實踐中創新。
弘揚民族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積極進取的動力源泉。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優良傳統,培育出了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鐵人精神”等。這些精神既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又鑄就了我們的民族氣質,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是團結奮斗的力量源泉。我們要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構筑企業文化的內核,有利于企業員工增強凝聚力,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企業文化的內涵。“天地之性人為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人為本不是以人為資本,而是以人為根本。企業發展與強大的基礎在于“人”。企業文化通過給“人”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而造就“人”,同時,反過來,這群“人”可以造就卓越的企業。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人最基本的道——人之初性本善,這為理解、包容他人奠定堅實基礎,就是以人為本。人心是企業最大的生產力,人才是企業的最大的財富。
誠信是企業文化的根本。“信”,言行相一,即信用。“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系辭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要使企業獲得成功必須立足“誠信”。“信”是儒家倫理中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很值得我們在當代企業文化建設中學習和借鑒。企業對外講誠信,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業效率;可以為企業樹立良好的信譽,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可以處理好與消費者、合作伙伴(供應商、金融機構等)、競爭對手、政府、社會等外部倫理關系。企業對內講誠信,能實現內部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充分發揮人的最大潛能。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以和為貴是企業文化的理念。中國傳統文化植根于農耕文明,重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人的身心和諧等,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的和合精神最為典型地體現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從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難看出以儒家為代表的思想觀念主要側重于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這種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后經歷史積淀逐漸泛化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社會心理習慣。佛家的六和——見、身、口、意、戒、利和。這是中華幾千年歷史中處理人際關系、民族文化、社會關系的傳統原則。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于這一“和”的傳統。企業內部是非市場機制,不強調競爭,強調“和”。“和”的思想從不同方面對公司文化建設起作用,是企業運轉的潤滑劑。另外,企業文化中要倡導“利他”理念。儒家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企業內部真正形成利他的氛圍,企業將是和諧、不可戰勝的。企業管理層應該在做決策時充分考慮企業、社會、員工三者之間的和諧共處,員工則應團結合作,從多方位共同努力來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轉自:吉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