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為中國五礦的發展圈出了新方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唐復平,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提升國資國企改革成效,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尤為敏銳,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他已經選好了突破口。
從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到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中國五礦將借此次兩會釋放的政策信號,在未來的5年中持續發力,為深化市場化機制改革創新以及更宏大的布局調整埋下伏筆。
全年目標不變
這是中國五礦作出的選擇。在企業內部,業已敲定的目標為“堅持全年生產經營預算目標不變”。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抉擇,畢竟面臨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中國五礦在全球運營及各類業務上遭受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
兩會期間,唐復平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從我們業務所處的行業來看,大宗商品的價格普遍受到沖擊,主要礦產國都處于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我們比較關注和擔心后續金屬礦產品的供需矛盾,以及供需矛盾帶來的價格預期和持續波動,這對我們金屬礦產資源業務影響較大;全球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性還給國際業務帶來一定影響;此外,國內基建、金融、房地產市場都受到了影響,一些短期風險在累積甚至加劇。”
面對上述不利因素,中國五礦沒有停在原地。
唐復平表示,目前各級次的企業已經100%復工,海內外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也都是盡可能地平穩推進,爭取把時間搶回來、進度補上來。
他說:“從主要經營指標來看,得益于前幾年企業高質量的發展和我們有序復產復工的積極應對,中國五礦一季度經營數據總體符合預期。但是我們內部也客觀冷靜的進行了分析,困難在二季度甚至三季度將暴露的更加充分。”
為了達成年度目標,五礦總部正在對相關政策進行匯總梳理,以期通過指導所屬企業把相關政策用好。
另一方面,中國五礦正在把控風險底線。
在唐復平看來,越是關鍵時期,越要做好風險管控。各企業都在主動作為、加壓奮進、加強調度,把復工復產的強度提升起來,把產值和效率進一步提升起來,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
對于中國五礦來說,疫情帶來的不止是壓力,還為其打開了發展新空間。
唐復平認為,中國五礦所處的金屬礦產行業是一個強周期行業,周期波動性很大。在長期應對行業周期波動中,總結出了一句話叫“最后一個倒下去,第一個站起來”。今天這句話尤為重要,越是外部環境不好,越看得出哪個企業抗風險能力強,“閉眼難見三春景,出水才看兩腿泥”。
金屬礦產行業是中國五礦的核心主業,持續做強做優核心主業、增強資源保障能力是企業必做的功課之一。在唐復平眼中,這次疫情是一次考驗,更要求未來企業要圍繞核心主業,堅持高質量發展。
他舉例表示:“比如說降成本,我們總是強調把成本降下來,那么特殊時期,內外部發展的壓力這么大,企業如何實施精細化管理把成本真正降下來?降下來的成本就是我們的競爭優勢。還有就是如何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等,總之,到最后大家比的還是成本、效率、風險管控這些基本的要素。”
突破口
明確全年總體發展目標之后,中國五礦還將在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上發力。
面臨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中國五礦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深化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加快提升投資公司總部效能。包括打造透明高效價值創造型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總部,理順集團子企業產權與管理權關系,加大力度對直管企業“一企一策”實施授權放權。
在深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上,唐復平表示,目前,這方面總部層面基本已經理順,重點是規范子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
至于“深化市場化機制改革創新,充分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層面,中國五礦的重點將落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持續推進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以及選人用人機制改革,同時在具備條件的企業探索建立健全中長期激勵機制等。
在后期的企業布局結構調整上,唐復平說:“我們將聚焦金屬礦產核心主業打造核心競爭力,同時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等。”
未來三年中,除了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中國五礦還承擔著相關扶貧任務。
以金融扶貧為例,中國五礦已經開始利用“保險+期貨”金融扶貧方式。
唐復平表示,金融扶貧是中國五礦長期的特色項目,通過設計“期貨+保險”精準扶貧策略,中國五礦有效利用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風險對沖功能,完善傳統的再保機制,將期貨這個看起來“高大上”的概念通過保險的渠道接地氣的讓農戶接受,使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不會因價格的不確定因素而受到沖擊。
唐復平還介紹,對于日前中央第七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反饋督察問題一事,中國五礦已經第一時間成立整改工作組,將整改作為當前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分解落實整改任務,倒排時間、掛圖作戰,加緊制定包含60余項內容的整改任務清單,同時建立定期工作例會等工作機制,加強內部溝通,確保按時完成相關工作要求。(王雅潔)
轉自:經濟觀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