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條"金點子"換來增效"金豆子" ——渤鉆一固以企業文化為抓手助力高質量發展紀實
截至7月初,渤海鉆探第一固井公司員工張小建自主研發的“抽底泵底座高度改造”成果在塔里木市場成功應用50余口井,成果在施工現場的全面推廣應用,實現了口井藥液利用率100%,經濟效益直接提升10%。員工創新的“手”和企業經濟效益的“手”緊緊相握,在提質增效中形成合力。
企業高質量發展靠什么?渤鉆一固認為良好的企業文化是最大助力。今年,這個公司針對低油價“寒冬”,將全員創新創效作為企業文化重要抓手,凝心匯智助推企業穩中向好發展。他們讓員工在企業提質增效中“唱主角”,全力培育全員創新精神,以此源源不斷激發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這個公司通過培育創新沃土、打造創新隊伍、搭建創新平臺三項措施,近三年已有200余項創新成果來源于基層生產一線,參與創新人員分布在技術、管理、操作等崗位,占全員三分之一,已采納的158條“金點子”實實在在轉化成了企業增效的“金豆子”,獲經濟效益千萬余元。
創新種子,在“培植”沃土中勃勃生發
一粒種子,只有遇到合適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渤鉆一固同樣給出了適宜員工創新的答案。公司黨委書記、經理黨冬紅說,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更是企業文化重要“內動力”,要把創新工作當作一項系統工程,形成自上而下的創新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
為此,公司制定《員工經濟技術創新及合理化建議評比辦法》《科技創新獎勵辦法》《企業管理創新評比辦法》等,從頂層設計上拉開了鼓勵全員創新的序幕。
公司加大激勵機制,在經費、成果評審、表彰獎勵、職稱晉級等方面全力支持,讓生產一線、科研崗位、管理崗位熱衷于創新的員工脫穎而出,也讓善于創新、能出效益的人受到應有的褒獎。員工蔣世偉常年扎根一線,研發出各類技術創新成果35項,由于創新成果顯著,目前已由基層技術干部成長為局技術專家。創新創效正在成為員工成長成才一條新路,讓員工參與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
一系列激勵機制和政策措施,有效調動和激發了廣大員工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近年來,各種技術、技改在這個公司各顯神通,成為提質增效的法寶。至發稿日,僅高溫高密度水泥漿體系一項創新成果就創收近億元。
創新隊伍,在激發活力中不斷壯大
員工是企業文化的傳播者、踐行者,也是企業財富的創造者,更是企業提質增效發展的“源泉”。
這個公司將打造一支素質好、能創新的員工隊伍作為發展重任。通過新媒體、形勢任務宣講等載體,大力宣傳創新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和意義,促使創新理念深入人心,參與創新員工越來越多。該公司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通過參觀成果展、送外培訓及請院校教授和廠商技術人員為員工現場授課等舉措,進一步提高了各崗位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一項項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為生產破題解困,提質增效。這個公司冀中項目部員工王福昌基于安全環保監管日益嚴格的現實而研發的“水泥車粉塵凈化裝置”在不改變原設備基礎上,特殊設計了霧化噴嘴和配套裝置,可對水泥粉塵凈化率達80%上,每年節約廢液處理費用近20余萬元,可謂是安全環保達標,經濟效益明顯。海外項目部員工劉振通針對油氣層漏失難題研發的BH-ASP可酸化溶解水泥漿技術保護了油氣資源,提高了油氣產能,技術通過了中國石油工程技術分公司新產品發布,也得到了外方合作公司的高度認可,創收4800萬元,經濟效益良好。
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這個公司還創建了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5個,多個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創新成果得到推廣。其中,機關管理創新室推廣的《快優固井工作法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成果有效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實現了管理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提升,成果也分別獲得了全國石油石化企業管理創新三等獎和河北省企業管理創新二等獎,管理創效千萬元。
創新成果,在“搭橋引路”中層出不窮
多形式平臺是成果孵化的重要基地,成為員工創新成果脫穎而出的重要載體,為企業文化增添亮麗色彩。
這個公司以“微創新”為載體,通過全面開展QC成果、五小成果、企業管理創新成果征集和淘金行動等活動,為員工“搭橋引路”,讓生產一線的能工巧匠和善于鉆研、擅長攻關的“小諸葛”身手得以展示。這個公司塔里木項目部技術人員針對提質增效和技術難題,研發出了高溫高密度水泥漿固井技術,解決技術難題提升了市場美譽度,創產值近億元。
同時,這個公司通過開展“三比三提”全員勞動競賽和固井工職業技能競賽,為員工崗位創新注入了強大活力。這個公司水泥車操作手孫暢,在中國石油固井工職業技能競賽上,通過創新水泥車操作工藝,將規定時間8分鐘的考試科目在3分半鐘內完成,創造了紀錄,勇奪冠軍,獲得了中央企業青年崗位技術能手這一殊榮。
多形式平臺的搭建,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實現了創新活動與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同頻共振。此外,這個公司讓企業文化為創新創效“鼓勁加油”,通過堅持樹立典型、宣傳先進、加強交流,進一步增強了員工創新工作的輻射力和帶動力,通過創客經驗分享、成果現場展示會等,及時將先進經驗、成功典型宣傳出去,“勞動光榮、創造偉大”已蔚然成風。(記者 何宏芳 通訊員 翁長松)
轉自:中國石油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