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近日發布《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調研報告》指出,在原保監會和中保協的高度重視下,各保險主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續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和能力,將社會責任戰略納入其整體發展戰略之中,充分發揮了商業保險在現代金融、社會保障、農業保障、防災減災、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打造了保險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創造人民群眾美好生活作出應有貢獻。
《報告》指出,2017年,各保險企業主體結合主業,以“普惠金融”為抓手,發揮商業保險優勢,直面民生難題, 從解決社會管理痛點出發,積極參與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解決社會性難題,惠及民生,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報告》顯示,2017年,保險業積極運用保險資金,做好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建設的金融服務,在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方面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已經成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一支重要金融力量。
2017年,保險業牢記責任擔當,創新“精準扶貧”模式,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各保險企業積極響應,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精準扶貧工作,創新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扶貧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7年,各保險企業積極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創新保險資金運用方式,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功能,深入了解實體經濟發展需求,開發適應企業發展的保險產品和服務,促進企業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助推中小微企業發展,為新領域新產品提供風險保障,創新和做實保險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2017年,各保險企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按照原保監會的部署,充分發揮保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保障、服務“三農”中的獨特促進作用,不斷推出特色農業保險和產品創新,不斷提高對農業、農民的保障水平,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謀劃農業社會經濟的發展大格局中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落地。
為社會和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感,是保險服務的基本內涵,也是保險業踐行社會責任的突出體現。《報告》顯示,2017年,保險業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充分發揮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發揮自身優勢,投身社會治理工作,積極推進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等社會保障落地,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提升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效能,完善運作機制,不斷提高社會管理和保障水平。
在社會公益方面,2017年,保險業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持續回報社會、回饋公眾。許多企業成立了慈善公益基金,開展了各種公益活動,扶弱濟困,造福社會,傳遞正能量,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公眾形象。
2017年,保險業積極響應國家對環境保護不斷提出的新要求,勇于承擔環保責任,堅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始終貫穿到企業保險業務中,發揮保險資金優勢,全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打造綠色金融,助力國家綠色發展,助力營造綠水青山,建設宜居宜業美麗中國。
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2017年,保險業結合行業特點、結合主業,開展了獨具保險業特色的社會責任實踐,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根據黨的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仍有提高和改進的空間。主要表現在各企業之間進度不一,發展不平衡;社會責任工作與保險企業、保險機構日常運營“融入度”不夠,沒有把社會責任管理作為提升企業內部管理、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措施,以及保險業社會責任成效傳播、宣傳、披露力度不夠等方面。
為此,《報告》建議,各行業主體應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提高保險業對社會責任工作的認識,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內強管理、外塑形象”的重要抓手,提升保險企業社會形象和核心競爭力。要進一步加強對社會責任工作的督導,統一規劃,強力推進保險業社會責任工作。要加強社會責任工作與企業日常運營的融入,重視社會責任的傳播,打造責任品牌,樹立企業形象。(記者 趙廣道)
轉自:中國保險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