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調研報告顯示,當前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在為經濟建設貢獻力量之余,也在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6月5日,中國汽車行業社會責任發展論壇暨《2017~2018汽車行業社會責任發展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論壇圍繞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如何適應新時代、制定新策略,積極融入整個社會的發展脈動,實現行業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話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完全依賴外援到自主創新發展,再到今天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大國,發展歷程值得所有汽車人驕傲與自豪。
當前,汽車行業的大變革、大發展、大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中國汽車行業正在適應新時代、探討新趨勢、制定新策略,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積極融入社會發展的脈動之中,推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力爭早日實現汽車強國。
品牌責任形象提升 局部問題仍待完善解決
此次會上,主辦方發布了《2017~2018中國汽車行業社會責任發展報告》。《報告》從行業貢獻、責任治理、責任品牌、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環境保護、社會貢獻等方面全面闡釋了行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狀況,總結了汽車行業的社會責任的發展特點,展示了汽車行業的社會責任成效,為行業提供借鑒、交流經驗,激勵更多的企業不斷提升責任意識,從而促進汽車行業朝著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總體而言,我國汽車工業呈現穩中求進、平穩健康發展態勢。行業經濟效益增速明顯,中國品牌市場份額繼續提高,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持續強勁。此外,品牌建設不斷呈現出新的風貌,中國汽車行業和行業組織以提升產品質量、研發綠色工藝、開發安全技術等行動,傳遞了汽車品牌責任形象,實現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蛻變,并通過開展合作交流,參與國際合作,帶動了價值鏈伙伴共同推進品牌建設,提升了品牌價值,樹立了中國汽車行業責任品牌形象以及國際聲譽。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汽車行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初步形成了包括政府、行業、企業以及高校等研究機構在內的技術創新體系,協同建設技術平臺,重點突破了一批制約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和瓶頸技術,通過開展技術研究、完善標準體系、深化交流合作等,加快汽車生產制造向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型,帶動公眾綠色以及智能出行。
不過《報告》也顯示,當前中國汽車保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同時汽車行業仍然存在著與現行汽車管理體系不適應、管理手段和方式不適應市場發展、產業鏈資源相對分散等問題,汽車召回事件、客戶隱私保護、信息披露與溝通、新型產業生態帶來的變化等仍是汽車行業需要正確面對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發展
與會嘉賓對汽車行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管理與實踐,展開了互動與研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在講演中指出,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不但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求,同時對國民經濟也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希望更多的個人、企業和行業能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共同推進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和發展。
瑞典駐華使館參贊、企業社會責任中心主任龍麗蓮表示,解決全球的氣候變化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瑞典和中國的汽車企業都在積極努力尋求技術突破,如無人駕駛、自動駕駛、電氣化汽車等。她認為,要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創新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要將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
在嘉賓演講中,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社會責任室主任葛季明做了“共同履責·共同發展·開啟CSR新征程”主題演講,展示中國一汽履行行業社會責任的成效,并分享了中國一汽行業社會責任發展的經驗和理念,充分表達了中國一汽努力貢獻行業,積極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赤城之心;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鈴木昭壽分享了日產在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典型實踐與經驗,包括安全技術、環境管理、員工發展等若干事項;斯堪尼亞公司中國戰略中心執行董事、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何墨池從可持續的交通和負責任的企業兩條主線為與會嘉賓闡釋了斯堪尼亞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獨特觀點和實踐方案。
本次論壇還舉行了以“新時代汽車工業的責任擔當”為主題的研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主持了研討。中國第一汽車集團社會責任室主任葛季明、通用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企業社會責任負責人范嘉宜,斯凱孚(中國)有限公司傳訊總監劉瑩,北德CSR項目經理黃莉,金蜜蜂智庫創始人、首席專家殷格非等參與研討并與參會代表互動。嘉賓們希望為更多的企業帶來借鑒和思考,引導汽車行業加強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履職水平,以貢獻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此次會議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來自汽車行業內外有關單位專家和代表近百余人參加會議。(記者 楊明)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