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空前擴大、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質量不斷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站在新的起點,正在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昂首邁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在多個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規模空前擴大,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質量不斷提升,高校在世界的排名不斷上升,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同時,在近年來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國內高等教育、民辦教育、職業教育、留學教育等發展勢頭良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規模和質量大幅提升
縱觀我國高等教育70年的歷史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到1966年之間的17年時間,是新中國高等教育從舊中國恢復發展階段,完成了對舊中國高等教育的接管和改造,通過學習蘇聯經驗,大批高等學校舉辦發展,高等教育培養了大批經濟社會建設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高等教育遭到了空前的損失。一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年齡可放寬到30周歲)和應屆畢業生,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報考,重新確立人才選拔的公正、公平和科學原則。很多人有了進入高等院府學習的機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改革開放階段。中央和各地舉辦了大量高校,全國地級市基本上都設立了一所高校,發展到2000所以上。在1995年“211工程”正式啟動的基礎上,1999年“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2015年“雙一流”建設被提出,中國高等學校進入高水平建設階段,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40多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空前擴大、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質量不斷提升。
規模空前擴大。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和在校生人數的增速明顯加快,高等教育從之前精英化邁向大眾化,如今即將邁向普及化。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從1949年的11.7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38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49年的0.26%提高到2018年的48.1%。同時,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63所(含獨立學院265所),其中,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成人高等學校277所。
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經過70年建設,我國高校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日益完善,高等學校分類設立發展。從舉辦者來看,分為公辦、民辦、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從性質上看,分為普通、職業、成人高校;從層次上看,分為專科、本科、碩士、博士授予權高校;從人才培養類別上看,分綜合、理工農醫、財經政法管理、師范、藝術、體育高校,形成了與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系。
教育質量不斷提升。高等學校培養和吸引聚集了大批高層次人才,學科目錄與專業設置更加科學,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水平不斷提高,高校科學研究貢獻突出。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向縱深推進,高等教育體系更趨完備,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穩步提升,對國家發展貢獻度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顯著提高,內涵式發展取得新突破;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科研貢獻力顯著提升,有力助推經濟社會發展;教育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實踐證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站在新的起點,正在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昂首邁進。
民辦高等教育:從邊緣補充到重要力量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的40多年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辦學規模由弱小變強大,辦學層次由低水平走向高水平,辦學質量不斷提升,政策支持不斷加強。民辦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背后,有人民群眾對多樣化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有社會力量興辦高校的熱情高漲,還有國家對民辦高等教育政策的不斷完善。
恢復高考后,大批知青苦于想上學讀書沒有條件,在那個時期國家的政策里,有電大、夜大、函大等等補習班;后來又有了成人高考、高教自考等助考、培訓、補習形式;也有一批退休的老教授從學校走出來辦補習班,也就是社會力量辦學,這就是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萌芽。
中國的民辦高等教育得以發展,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密不可分。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提出,“各行各業都要來支持教育事業,大力興辦教育事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一批由大學退休教授創辦的非學歷民辦高等教育機構誕生。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得到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1998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調動各方面發展教育事業的積極性;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經批準可以舉辦民辦普通高等學校。
進入新世紀,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有了法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民辦教育法治建設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隨著政策和法律環境不斷優化,民辦高等教育辦學規模迅速擴張。
201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隨后《國務院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實施細則》等配套文件頒布,在促進民辦教育良好規范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開啟了民辦高等教育非營利性、營利性分類管理的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辦教育迎來了新機遇。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辦學。”政策方向更加明確。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規模擴大。2018年,民辦高校750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普通本專科招生183.94萬人;在校生649.60萬人。碩士研究生招生735人,在學1490人。
辦學層次走向高端。2011年,全國五所民辦高校獲批招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辦學層次實現了新的飛躍。同時,以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西湖大學正式揭牌成立,開啟了我國民辦高校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先河。
同時,教育質量有很大提升。在完成基礎建設和規模發展的基礎上,民辦高等教育開始加強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建設明顯增強。目前,全國已有部分民辦高校嶄露頭角,在學科專業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品牌。以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為例,均有專業列入浙江省本科一批次招生。
高等職業教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70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促使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得以恢復和發展。與文化大革命時期相比,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一大批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獲得恢復和重建。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1980年,原國家教委批準建立了13所職業大學,例如金陵職業大學、合肥聯合大學、無錫職業大學、江漢大學等,標志著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正式誕生。
1986年,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第一次從官方的角度提出“高等職業教育”一詞,規定高等職業學校、部分廣播電視大學、高等專科學校等都應該屬于職業性的高等教育。
1996年5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建設邁上法制化的軌道。該法規定,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根據需要和條件由高等職業學校實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學校實施。
1998年9月,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是指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一個獨立類型,進一步夯實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
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進入“擴招、擴地、擴建”為主要特征的階段,到2005年高職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6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開始從規模擴張發展轉向提高質量為中心的內涵式發展。隨后,國家又引發多個文件,以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朝高質量發展軌道不斷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黨中央把職業教育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諸多成就。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入推進,人才培養能力大幅度提高,專業建設不斷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初步彰顯,服務社會能力顯著增強……
留學教育:從公費到自費從留學到海歸
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從近代開始就與留學事業密不可分。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與周邊國家的學習借鑒,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拓寬了世界視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把恢復和擴大對國外派遣留學生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不斷加強中外交流,逐步構建起了高等教育國際交流體系。
中國出國留學教育的變遷關鍵在于政策的數次變遷。1949年到1978年之間,中國留學人員主要為國家或單位公派,以自費留學名義出國的人幾乎為零。在1950年到1965間,我國政府多向前蘇聯、東歐等國家派出留學生,其中向蘇聯派遣的留學生占留學生總數的78%。1966年到1971年間公派留學工作中斷。1972年至1978年間,我國開始想與我國建交的西方國家和周邊國家派遣留學生。
1978年以來,中國開始擴大公派留學生。同年,自費留學的限制也在逐漸解除。1978年,公安部開始正式受理自費留學申請。
1984年底,國務院出臺規定,允許任何公民自籌資金出國留學,而此前的學歷及工作年限等限制均被取消。中國向外派留學生的大門才完全打開,“出國熱”在全國迅速升溫。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個人通過托福考試,申請國外大學獎學金的出國留學方式,開始在一些學習精英中涌現。與此同時,我國出臺相關政策,繼續擴大派遣留學生并將出國留學工作方針進一步調整為“調整結構、精選精派、力爭保質保回”。
進入新世紀,中國的公派留學政策除了繼續擴大出國留學規模、進一步提升留學質量之外,還強調留學工作要積極配合國家發展。同時,設立“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鼓勵自費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
1978年到2000年中國共有22.3萬人留學人員,其中國家公派5.7萬人,單位公派10.2人,公派人員占了70%以上。而進入新世紀以來,公派留學人數只有小幅攀升,自費留學人數則一路高歌猛進,占出國留學人員的比例突破80%;2010年以來,這個比例保持在92%左右,形成了以公派留學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的出國留學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出國留學政策繼續優化和發展,與國家發展的契合度也有很大提高。2013年,習近平提出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新時期留學工作方針。新時期的出國留學政策更加強調出國留學在全方位服務國家發展中“發揮作用”。
十八大以來,留學回國人數穩步提升,高層次人才回流趨勢明顯。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有316.3萬名留學生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留學生人數63.2%。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66.21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1.94萬人。(記者 趙碧)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