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糧倉”邁向“大廚房”——吉林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綜述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8-18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全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立足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產業振興之路上邁出堅實步伐!”近日,在吉林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宣傳推介會上,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的推介底氣十足。
     
      十足的底氣從何而來?
     
      “吉林市正在全面由‘農品區’向‘加工區’提升。2018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到830億元,增長12%。省級現代農業園發展到7個,數量在全省領先。”單從農產品加工業而論,這位負責人的驕傲完全有理由。
     
      來自吉林市工信局的一組數據從另一個側面為這種驕傲作了注解: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累計完成產值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6.9%;6月當月完成產值8.3億元,環比提高3個百分點。食品工業年均增速在5%左右,預計2019年可實現產值133億元。
     
      透視農產品加工業的蓬勃發展,不難發現:吉林市這座久負盛名的“大糧倉”正在不斷邁向“大廚房”——大量的優質農產品走出“大糧倉”、走進“大廚房”,通過各種形式的加工后身價倍增,打著“吉字號”的大旗從容走向市場。
     
      市場是公正的檢驗者,同時又是一塊試金石。
     
      經過消費的體驗、市場的洗禮,農產品加工業茁壯成長為吉林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在保障民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據統計,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200余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31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0戶。
     
      在深化改革中發展,在快速發展中調整,在積極調整中進步。
     
      近年來,吉林市以農產品加工業提質為主線,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培育地方品牌,全市農產品加工業不斷向高端化邁進。
     
      傳統產業升級提效的步子在加快,為業內注入強大信心,讓人們看到的是更多希望。
     
      稻米加工方面,吉林市充分發揮稻米種植優勢,使稻米粗加工轉向精深加工,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市下了兩步關鍵棋:首先,積極引導企業不斷提升大米精深加工水平,生產有機大米、綠色大米等高端大米,開發富硒大米、人參大米等附加值高的營養大米。其次,推動大米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生產下游米糠油等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進而推動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使農產品加工向產品精細化、產出高效化的精深加工轉變。”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
     
      肉類加工方面,吉林市利用傳統消費需求升級的契機,大力促進供給市場產品向中高端轉移。“像大家比較熟悉的,蛟河天一牧業、樺甸金牛牧業兩戶從事高檔肉牛養殖、高檔肉牛屠宰加工銷售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均已形成養殖、防疫、飼料加工、屠宰、分割、市場營銷完整產業鏈。”
     
      玉米深加工方面,吉林市玉米資源優勢正向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轉化,以燃料乙醇和博大生化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行業,依托新技術的優化升級,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值保持快速增長,1-5月共完成產值21.7億元。
     
      品牌培育得到加強,鎖定的是發展未來。
     
      在傳統的長白山酒業、華潤雪花啤酒等品牌基礎上,吉林市形成了天德盛高粱酒、老爺嶺食品等新品牌。“舒蘭大米”成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黑尊食品、坤和食品、田谷食品等品牌效應正在形成。
     
      特色食品成為行業發展亮點,打造的是吉林記憶。
     
      黑沃土甜黏玉米及民俗食品等地方特色食品,奈奇生態飲品、米老頭膨化食品等休閑食品近年增長較快。
     
      農產品質量不斷提升,質量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無時無刻不在向消費者傳遞著安全與信心。
     
      大部分企業自建原料供應基地,確保從源頭上保證產品質量。田谷食品自建蔬菜基地,原料綠色、有機,可謂業內標桿。可追溯體系建設不斷推進,目前全市已有33戶糧食加工企業完成可追溯體系建設。
     
      亮點紛呈的背后,是一個又一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強力支撐。
     
      縱觀吉林市農產品加工業,大米加工占全行業總量近50%。其中中糧米業、永豐米業、宇豐米業等大型企業穩步提升,年產值均在億元以上。華潤雪花啤酒規模不斷擴大,今年新增年產10千升加工能力,增速明顯加快。
     
      農產品加工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保持持續穩定發展,不僅貢獻了可觀的利稅,而且生成了強大的帶動能力。來自市農業農村局的《2018年吉林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報告》中有著這樣一段記述:“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962戶,自建生產基地42萬畝,訂單生產基地184萬畝,種植生產基地262萬畝,建設優質稻米基地62萬畝,甜黏玉米基地16萬畝,帶動農戶29.8萬戶,帶動戶均增收3660元,用工總數29721人,為農民提供生產服務投入達774萬元。”
     
      行業發展美好前景有力撬動行業投資,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2019年,全市食品行業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就有9個——新開工項目1個,續建項目8個。其中,省簡約米業水稻倉儲加工項目總投資1.4億元,預計今年新增產值4000萬元;吉林江天生物工程保健品及木耳深加工項目總投資1.8億元,預計今年新增產值1000萬元。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在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可喜的是,吉林市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已經收獲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且正在形成農產品加工的“吉林路徑”。鄉村振興東風正勁,高質量發展號角正響,相信吉林市優質農產品定會源源不斷地從“大糧倉”走進“大廚房”,譜寫加工業新的壯麗篇章!


      轉自:江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吉林率先實行高效植保機械作業補助

      為大力推廣高效植保機械化技術,補齊高效植保機械化短板,近日,吉林省農委、財政廳聯合印發了《高效植保機械化實用技術推廣作業補助項目實施方案》 。
      2017-08-31
    • 吉林榆樹:黑土地上的備耕“三變”

      再過不到一個月,曾多次摘得全國產糧“冠軍縣”的吉林省榆樹市就要迎來最繁忙的春耕季節。記者近日在榆樹的部分農村地區走訪時發現,高效灌溉模式、高標準農田和訂單化種植,讓不少農民和“新農人”告別了以往備耕時節的焦慮。
      2019-04-11
    • 跑贏“最后一公里”--看吉林省農業科技開花結果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吉林省農業技術的推廣與落地,離不開基層農技站、高校以及新型經營主的深度參與和推動,只有調動多方力量,才能真正讓農技“長腿”,在田間落地生根。
      2019-04-12
    • 2019年吉林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力爭達到70萬畝以上

      2019年吉林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力爭達到70萬畝以上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作為一種具有穩糧、促漁、增效、提質、生態等多方面功能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省政府已將該技術列為農業五大主推技術,并納入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工作內容。
      2019-06-18

    熱點視頻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