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造肉首次在國際空間站培育成功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10-12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8日報道,一家以色列初創公司與俄羅斯宇航員攜手,成功在太空中培育出人造肉。這是迄今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成功培育出人造肉。

      在這個概念驗證實驗中,“亞力夫農場”公司與合作伙伴“3D生物打印解決方案”公司、“肉源技術”公司和“無鰭食品”公司合作,在國際空間站培育出了肉類。國際空間站繞地球運行的平均高度約為250英里。

      為了制造出這種人造牛排,“亞力夫農場”公司設計了一種方法,模仿母牛體內的組織再生過程。該公司先在地球上將母牛的細胞收集起來,然后再將它們發射到國際空間站。在國際空間站執勤的俄羅斯宇航員隨后在微重力條件下使用3D生物打印機,利用細胞制造出了小規模肌肉組織。

      該公司稱,這一最新實驗表明,這種細胞培養過程可以使用最少的資源來生產食物,將來可能被用于在長期的太空任務中生產食物,對在地球上培育人造肉也具有借鑒意義。

      “亞力夫農場”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迪迪爾·圖比亞在一份聲明中說:“在太空中,我們可沒有10000或15000升的水來生產1公斤(2.2磅)牛肉。這項聯合實驗標志著我們朝實現最終愿景——在確保子孫后代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保護我們的資源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說:“這項前沿研究是可持續食品生產方法的重要指標,可持續食品生產方法不會加劇土地浪費、水浪費和環境污染,有望養活不斷快速增長的人口——預計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0億。”

      最近的科學研究認為,傳統畜牧業已經成為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力,減少肉類和奶制品消耗是個人減少碳足跡的最佳方法之一。隨著全球對肉類的需求不斷增長,實驗室培育的肉類被認為是減輕動物養殖業對環境影響的一種潛在方法。

      2018年12月,“亞力夫農場”公司就曾宣布,已在實驗室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塊具有類肌肉質地的牛排。不過他們當時也承認,這塊牛排的味道還需要改進。(記者 劉霞)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人造肉”即將端上美國人餐桌

        據美國《科學》雜志近日報道,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
      2018-11-26
    • “人造肉”成新風口,但離擺上餐桌還有多久

      無論是從生產技術,還是從肉的營養、味道和價格來看,人造肉離真正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還有不短的距離。
      2019-05-09
    • 中國第一代“人造肉”預計9月上市 口味與真肉接近

      隨著比爾·蓋茨等大腕力挺的“人造肉”研發和制造企業受到市場追捧,以及漢堡王等快餐品牌在美國推出人造肉漢堡,“人造肉”成為新風口。
      2019-08-20
    • 國產人造肉概念紅火 短期難撼大豆市場

      近期,廣州日報報道了人造肉概念紅火現象,引發業界不小關注,而中國首批人造肉恰好日前揭開神秘面紗,被制成雞肉卷、獅子頭、漢堡、冷面等產品亮相,有國內消費者第一時間嘗到人造肉食品“頭啖湯”。
      2019-08-27

    熱點視頻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