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化工報記者應邀走訪了天津石化、中石化第四建設有限公司等中石化駐津企業。走訪中記者注意到,這些企業無論在助力天津經濟發展,創新開發新技術,還是綠色發展、智能化工廠建設方面,都成效顯著。
據了解,目前,中石化在天津擁有1250萬噸/年原油綜合配套加工能力、12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112萬噸/年化工銷售能力、263萬噸/年成品油銷售能力。其中,百萬噸乙烯千萬噸煉油項目,成為拉動天津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帶動至少10條下游產品鏈,推動天津市及濱海新區石化產業向高端轉型,磁石效應充分顯現。2017年,中石化駐津企業繳納利稅168.89億元。
技術創新是中石化駐津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據介紹,天津石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氣相法聚乙烯冷凝技術”,使國內線型聚乙烯裝置能效倍增;合作開發的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開發了低熔點高粘聚酯切片、高透明聚丙烯等5個牌號新產品,環保聚酯切片出口丹麥和泰國;順應國家重型柴油車排放標準升級趨勢,自主研發成功“悅泰海龍”柴油車尾氣處理液,并據此起草國家標準;10余款高端化工產品實現進口替代,廣泛應用于海爾、娃哈哈、格力等國內知名品牌;開發的1280項焊接工藝評定和112項企業工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專利36項,在鎳鈦合金、低溫材料等特種材料焊接和管道自動焊施工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35年來,中石化駐津企業信守“每一滴油都是承諾”這一理念,堅持誠信做產品,持續推進油品質量升級,油品質量合格率始終保持100%,有效保障了天津地區成品油市場穩定供應。同時,國Ⅵ汽柴油和乙醇汽油等清潔能源供應天津市場,高端航空煤油供應天津、北京機場,為夏季達沃斯論壇及國際氣候大會等重要會議在津成功舉辦提供免費油品支持。
在綠色發展方面,中石化駐津企業認真落實“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先后投入30多億元,實施80多個環保治理項目,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大氣污染防治方案、攻堅行動方案涉及的環保項目全部達點投用,燃煤鍋爐煙氣優于燃氣鍋爐標準,外排廢水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無異味工廠”基本建成。
此外,天津市全部在營油庫都進行了油氣回收裝置改造,中石化所屬加油站地下油罐全面啟動雙層罐體改造工作,目前已完成200余座改造任務。
智能化工廠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天津石化公司總經理李永林告訴記者:“在智能工廠建設方面,公司開發了能源管理、操作管理等信息系統,‘信息云檔案’正式上線,亞洲最大的石化中央控制室成為天津百萬噸乙烯千萬噸煉油裝置‘最強大腦’。”
同時,天津石化還建成了涵蓋華北管網在內的近3000千米智能化管線管理系統,集三維立體成像、移動巡線終端、異常情況報警等功能于一體,大幅提升能源管輸安全。
中石化第四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贏冠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在建設現代化工廠時做了積極探索,目前已經將管道數據信息全部錄入到管理系統,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原材料追溯。”同時,通過工廠化預制、模塊化操作,達到智能化安裝,在“一帶一路”項目上,已經有很多應用的場景。(記者 曲照貴)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