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與北京化工大學聯合發布《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報告(2018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滬深股市上市公司總計3567家,已發布相關環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及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有效樣本企業共928家,未發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相關報告的企業數量共2639家。發布環境報告的18家企業中16家為制造業企業,1家為采礦業企業,1家為金融業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指數平均分為68.61。環境信息披露總體水平較高,為環境信息披露最好的群體。
《報告》發現,2018年已發布報告的企業數量共928家,比2017年增加了71家。其中,滬市為555家,深市為373家。發布報告的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度明顯提升,總體平均得分約33.14分,相比2017年指數分數提升6.32%。已發布報告的928家上市公司中屬于國家級重點監控企業的有76家,總體平均得分為40.69,各項指標得分均高于總體企業平均得分,但仍為二星級水平,處于發展階段。2018年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評價排名前十的“先鋒榜”企業為:復星醫藥、科倫藥業、景興紙業、恒邦股份、粵桂股份、京東方A、中集集團、馳宏鋅鍺、中國鋁業、海亮股份,評級均為四星半級。
報告顯示,從產業水平來看,第一二產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指數總體上高于第三產業,二者在環境績效方面披露水平比較接近。環境責任信息披露指數排名前20名均為第一二產業的企業。
對于未發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相關報告的2639家企業,以其官網為依據對環境信息披露情況進行分析。其中,共有2465家(占比93.4%)企業設置了官網(174家企業未查詢到官網),制造業最多,共計1665家;其次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共計210家;再次是批發和零售業,共計104家;得分率處于10%以下的三項指標分別為“污染排放披露情況”“綠色金融相關信息”“環保公益活動”。
2018年未發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責任披露報告的企業中,山西三維(違法傾倒工業廢渣)、先河環保(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沙鋼集團(工業固廢污染土壤水體)、藍豐生化(固廢污染)、羅平鋅電(重金屬污染)、輝豐股份(有害廢水偷排)、華自科技(超標排放污水)、安納達(廢氣污染)、渤海股份(超標排放污水)、武進不銹(固廢污染)等公司均因環境污染問題被國家、省、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處罰。
《報告》總結了近五年深滬兩市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變化情況、行業間的差異性及京津冀地區企業和重點排污企業的披露狀況,并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強化政策協同引導。結合行業實踐與上市公司優秀案例,制定具有行業特色的中國企業環境責任信息公開分步提升戰略。二是重視基礎信息整合。鼓勵企業重視環境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基礎工作,為企業環境責任披露工作的完善奠定重要基礎。三是兼顧多方期望訴求。提升企業披露環境管理、績效及環境信息溝通等方面指標的完整性和可比性,增強報告的可讀性。四是借鑒國外優秀實踐。制定多層次、保障措施詳盡的救濟途徑和公益訴訟制度,培育和指導市場化環境信息公開運作規范。五是促進未發布社會責任及環境責任信息相關報告的上市公司披露水平的提升。培育和指導市場化的企業環境信息公開運作規范,有效推動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服務行業的發展。
據悉,《報告》為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與北京化工大學連續第七次向社會公開發布。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報告的發布,推進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總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促使更多的上市公司及時發布環境責任信息報告,不斷完善環境信息披露的體系和內容,并在全社會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轉自:中國工業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